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卫生防疫保障苏联赢得二战 军民齐心降服病魔
第19版:军界瞭望 2020-03-09

卫生防疫保障苏联赢得二战

苏军用医疗飞机转运伤病员

苏联西方面军战士在前线阵地移动浴车里洗浴

战争是特殊的密集人群活动,破坏一切的炸弹、无法掩埋的尸体、时隐时现的疫情,都是威胁生命的“杀手”。历时1418天的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卫生防疫部门经受最残酷的考验,为赢得胜利做出突出贡献。

反攻的“风险”

1941年6月22日德国一入侵,苏联就把战地医疗和后方防疫放在国防动员的优先位置。6月30日,卫生人民委员会和交通人民委员会共同颁布条例,为开赴前线的部队和向后方转移的平民提出具体防疫措施和要求。次年2月2日,卫生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预防在国内和红军中发生流行病的措施》决定,要求调配好流行病医生、细菌学家和公共卫生学家,遏制流行病传播,尤其在大居民点里做到“人人对急性肠道传染病免疫”,同时确保应征对象的免疫工作,一旦有流行病患者确诊,立即实施隔离治疗。苏联以战前的区级卫生保健科和流行病科组建大批流动防疫队,在疫源地对人和物品实施快速卫生处置,特别是隔断大型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与疫源地的联系。在强有力的组织下,苏联哪怕在最艰难的战争初期都保持传染病低发态势,只出现过零星痢疾、疟疾、肠伤寒等病例,而在1943年初,由后方输入前线的传染病率只有3%,1944年低至1.2%。

让人意外的是,苏联红军的传染病风险期是在转入战略反攻后。原来,纳粹德军撤退前都进行大屠杀和大破坏,甚至释放病原体,苏军进攻部队患病危险陡增。尤其在被解放的集中营里,遭受虐待、患斑疹伤寒或感染此类病毒的战俘和苏军接触,导致病毒在部队里的扩散。苏军立即扩建防疫队和清洗消毒机构,同时莫斯科研制出疫苗,终于在1945年攻打柏林前控制住疫情。

走在部队前面

防控传染病,铁的纪律是“最好的疫苗”。当时,苏军前线部队都有“防疫栅栏”制度:预备团对新兵进行战前卫勤教育;在大型枢纽站设立卫生检查站;部队和兵团设有卫勤部门。遇到传染病,首先及时发现、诊断和隔离病人,然后在疫发地展开治疗。部队特别注意洗浴洗衣和消毒服务、防疫侦察和官兵专门免疫工作。当时,苏联卫勤人员的口号是“走在部队前面”,大批医务人员深入火线和新解放区,收集卫生状况和发病率,掌握敌集中营位置以及病床、药品储备、最近水源地等信息,并由此制订防疫计划。

据统计,苏德战争期间,苏军传染病发病率是:痢疾66.02%,斑疹伤寒26.14%,肠伤寒7.3%。但这些都没有影响部队组织运行,而且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不过,肠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率却在战争结束时比开战前提高了60%,原因是这两种疾病在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常见,当1944年苏军打出边境,开始解放这些被奴役国家时,苏联防疫专家不得不与本国基本未登记的传染病打交道。事实上,他们要面对的岂止是这些,还有白喉、脊髓灰质炎、猩红热等等。为了消除危险,苏军重点加强卫生侦察,在大城市组建防疫站,并对特殊疫源地实施封锁,像苏联顿河方面军隔离了土拉菌病疫源地,沃尔霍夫方面军隔离了壁虱性脑炎疫源地,而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与鼠疫疫源地打交道!

在此期间,苏军卫勤系统完善了防疫侦察措施,强化“就地治疗传染病人”原则,特别是对被拯救的几百万战俘和难民实施防疫,注射防土拉菌病和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为保护生命立下汗马功劳。正如一名被俘的德国军医承认,苏联卫生防疫部门的表现远优于自我标榜“科学高端”的德国同类部门,“你们的牺牲奉献精神和高超的职业素养,让我自愧不如”。 常立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