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春路站区车站站长周启迪在引导客流本报记者陈梦泽摄
今晨,上海25座地铁车站实施限流,比上周再增8座。截至9时,上海地铁全路网客流134.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183万人次,降幅58%;比上周一增加19.7万人次,增幅17%。地铁客流又多了,早晚高峰全运力投放的各条线路迎来新挑战。由于部分单位实行错峰上班,一些乘客提前出门,早高峰的跨度被拉长,相对减轻了车站单位时间的客流压力。
站外、站厅和站台,客流不断变化,车站必须控制动态平衡——非常时期,车厢满载率不得超过60%;站厅在室内,同样要严控客流密度;于是,大客流车站的入口外,等候时间可能略长。“要保证排队秩序,又不让乘客等太久”,难题怎么破?记者上午走访早高峰进站人数长期位居全市前列的9号线九亭站,讨教“解题技巧”。
年届不惑的周启迪,是9号线中春路站区的站长,负责佘山、泗泾、九亭、中春路、七宝共5个车站。入职上海地铁18年,他最近每天都忙得“像打仗一样”,特别是周一,还碰到下雨天。
第一招|引导乘客绕行
今早7时,绵绵细雨中,九亭站所有职工和增援力量已全部到位;7时15分开始限流,两个时间点都比上周一提早了15分钟。限流措施离不开两招:在无法减少总量的前提下,想让“水流得慢一点”,要么“把水管加长”,要么“暂时关水龙头”。
“加长水管”,意味着引导乘客绕行。有条件的车站,首选蛇形栏杆,利用有限空间,让大家在站外先兜几圈。既方便维持排队秩序,又能明显减缓进站速度。
9号线佘山站外的蛇形栏杆,规模就比较大,弯弯绕绕近200米,再进1号口;泗泾站两个入口外,情况也类似。
九亭站四个入口外,空间不够宽敞,没条件设蛇形栏杆,要另想办法——1至3号口都在沪松公路南侧,彼此相距几十米,相互“支援”很方便,压力较小。三个入口加起来,也没马路对面的4号口客流多。
周启迪最关心4号口。那是沪松公路北侧唯一入口,旁边的公交枢纽汇集了松江84路、松江42路、松江89路等线路。而进站前的排队空间,是一段不足百米、相对狭窄的通道。2018年10月,9号线佘山往杨高中路方向的早高峰列车运营间隔缩短到1分55秒,此后除非突发故障,九亭站都无需限流。但疫情突如其来,必须严控满载率,这也带来新挑战。
7时45分,雨一直没停,4号口外等候的乘客队伍有20多米,从队尾走到安检口不到5分钟,虽然天气比上周恶劣,但排队时间缩短了。
车站早高峰投入8名职工,增援队则超过20人,来自申通地铁、九里亭街道、市容和轨交公安等部门。由此组成的“4号口应急群”,随时用微信在线沟通。见客流涨势明显,排队通道旁几天前加装了10块提示牌。最远的一块写着“高峰时段排队等候约10分钟”;另两块各标明“5分钟、2分钟”;还搭配了“戴口罩、测体温、错峰出行、扫码进站”等提醒内容。
“九里亭街道常住人口超过12万,约8万是外地户籍,近几周陆续回沪。”周启迪介绍,车站每周会与街道沟通,了解返沪人数,预判客流增幅;街道等部门也全力配合,组织人员支援限流。
第二招|进站分批放行
限流第二招,“暂时关水龙头”,通过开合隔断,请乘客间歇通过。
九亭站四个出入口,各有一段可伸缩的金属隔离栏杆,俗称“毛毛虫”,像水龙头开关,控制水流快慢乃至暂停。
和上周一样,四只银色“毛毛虫”今天一大早已各就各位。早高峰开始第一次“变形”启动——拦住入口大部分区域,只留下可供一人通行的宽度。
第二次“变形”更慎重——“毛毛虫”全身舒展,把门封住。上周一7时30分到8时30分,3、4号口各关了五六次,单次时长不超过30秒。一旦太久,会导致站外乘客积压,秩序易乱,安全隐患也大。“若站厅达到一定拥挤程度,就暂时关闭入口,分批放行,每批约10人,等最后一人走完全部42级台阶,马上再放一批。”
今天,3、4号口的“毛毛虫”调整了分工。由于客流明显增加,4号口取消二次“变形”,早高峰全程保留单人通道。“4号口虽然压力最大,但考虑到站内外客流平衡,频繁拦停未必是最佳方案,不如向其他3个入口借力。”周启迪解释,如果客流量大,可以增加3号口的封闭次数,今天比较平稳,没启动关闭预案。“3、4号口只隔一条马路,进站乘客汇聚到同一个安检口排队。加强3号口限流,能分担4号口的进站压力;原本从3号口进站的乘客,可以就近分流到压力相对较小的1、2号口。”
留后手|加开通道备车
一旦客流在短时间激增,九亭站还留了后手。“比如,加开一条无包乘客快速测温通道,两分钟能多通过约80人。由于佘山站每隔1-2班车,会始发一辆空车,车厢内余量较大,相应能多进一些乘客。”周启迪补充说,必要时,还可采取加开备车、跳停车站、调整停站时长等行车措施配合限流。“晴天控制在10分钟内,雨天不超过20分钟。” 本报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