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零报告”密织防控网  “红黄绿”扫码保安全 医生用画笔 定格感人瞬间 居家隔离有“云监督”  社区管控好“三道门” 海关 集散点 转运 社区 层层接力守牢防疫闭环
第4/5版:要闻 2020-03-22
我们身后是一座城、一个国,上海“防输入”比赛只能赢不能输

海关 集散点 转运 社区 层层接力守牢防疫闭环

浦东机场到达大厅安保换岗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外籍乘客在浦东机场到达大厅民警分流点登记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碧云社区在每个小区的出入口都设置了多国语言防控指示牌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华阳路街道工作人员上门对意大利籍入沪人员进行“首访” 本报记者 张剑 摄

本报记者 李一能

经过2个月的奋战,中国抗击疫情的战斗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决战时刻”。随着疫情在全世界大规模暴发,“战斗”最激烈的“前线”,已经从医院转移到了国际机场。

如果把打造“防输入”闭环比作一场接力赛,那么上海派出了最好的“选手”,加入到这场退无可退的“比赛”,只能赢不能输,因为在他们身后,是一座城、一个国。

第一棒

国门“把关人”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机场海关就是“火线”,没有谁比边检民警更理解“守国门”三个字的分量。面对重担,他们说:“疫情不退,警察不退。”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机场边检站民警朱敏如今每天的工作就是走上验证台,询问采集旅客行程信息、检查办理边检手续,对每个旅客提问:“请问您是从哪里回来?”“最近两周都去过哪些地方?”……

早在疫情暴发初期,还在休探亲假的朱敏,就主动联系教导员,要求结束休假提前归队。为阻止疫情由出入境通道传播,她严格细致检查每一位出入境旅客。严查之下,偶有个别旅客表现出焦躁与不耐烦,她总能用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言消除化解。

连续奋战一月有余,国内疫情明显向好之际,一场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战接续打响。查验内容更多、工作强度更大、防护级别更高……紧张忙碌的国门线上,随处可见一个个身着防护服的边检民警“大白”。

为了保证工作效率、提高防护服使用寿命,朱敏和同事们变身“大白”前,尽量不喝水。为了防范飞沫入眼,大家都佩戴了护目镜,但戴久了,镜片上容易凝结水汽,也容易滋生细菌。前几天,朱敏眼睛有点红,上勤之前会滴两滴眼药水,一直“挤眉弄眼”,同事们劝她要当心,她却嘿嘿一笑:“你们看,咱不仅口罩勒痕get(得到)了医生同款,还练成了火眼金睛!”

第二棒

集散点志愿者

旅客进关后,如护照贴上黄色标签,就要前往人员集散点。上海每个区都派遣了工作组在机场值守,所有“黄标旅客”都要通过专门班车,送到各区留验点,通过检测后才开始隔离。坚守在机场人员集散点,是身穿防护服的“大白”志愿者们。

深夜9时,浦东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奉贤区集散点,驻守了12小时的志愿者们刚刚送走一批旅客上车。志愿者李强的护目镜上都是水汽,他说这里是“冰火两重天”,白天穿着防护服非常闷热,但过了凌晨就非常冷,到了二三时膝盖就开始疼,必须要多穿一些衣物才扛得住。

奉贤区并非境外人员入境后集中前往区域,此时一位旅客也没有,但志愿者们却依旧严阵以待。“就算一整天接不到人,我们也要守在这里。”正说着,一位小伙来到集散点登记,因为下飞机晚,他成了那架航班最后出关的旅客。志愿者们一跃而起,测体温、消毒、登记、联系对接,一切驾轻就熟。

大约10分钟后,志愿者告诉小伙子可以出发了,帮着他完成离开机场前最后的扫码登记,这班车就他一个人。“小伙已经等了这么久了,能快则快,免得他心烦。”李强说,有时旅客很多忙不过来,有时一群志愿者围着一个人服务。但不管人多人少,流程一样、标准一样、服务一样。

第三棒

机场“转运人”

把旅客从机场送到集中点,是防疫闭环中另一个重要环节,为的是避免旅客与其他人员接触。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是“机场转运人”,他们是机关干部、公交车司机、民警、社区医生等。

在浦东新区区委党校,为了确保安全,所有参加机场转运工作的人员都集中在此。“前几天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昨天睡了5个小时,感觉神清气爽!”一位工作人员笑着说。

几辆公交车,每天运送着转运人穿梭在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大本营之间。“每天早上8时将一批人送到机场,一班值守12个小时,晚上8时再把他们接回来换下一班。由于白班、晚班轮番上阵,志愿者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遇到大客流,还要被调配在两个机场之间奔忙。”浦东机场转运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这些群体中,还有一批脱下“迷彩服”、换上“防护服”的退役军人。杜庆宝,原来是武警内卫,去年年底刚刚脱下军装,转业到浦东新区民政局从事双拥工作。疫情来临,他马上穿上了“防护服”,奔赴另外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白班客流大,忙碌起来不觉得累。到了凌晨2时以后,人流变少,机场没有开空调,寒气逼人;穿着防护服‘闷’出一身汗,遇上吹来的冷风,还有困意,格外难熬。”

几天白班夜班倒班下来,有人累得牙龈肿痛、还发了烧,大家十分紧张,毕竟机场现在是疫情“高危区”,该不是被染上病毒了吧!社区医院医生检查后无法确诊,又将他送往浦东的定点医院;幸亏检查结果是阴性,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四棒

社区“守门员”

经过了三轮接力,“比赛”进入了冲刺环节,最后一关就是社区。大部分旅客完成检测确认无恙后,都将在社区开始居家隔离。

3月14日,莱顿居委会工作人员冯鑫收到消息,从重点国家入境的江先生夫妇就要回家了。冯鑫赶紧与他们取得联络,并且加上了微信。3月18日11时35分,江先生夫妇乘坐的航班如期抵达浦东机场,夫妻俩在机场通过层层“关卡”;而另一边,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没有闲着。

莱顿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徐永梅打了好几个电话:向街道服务办申请,预约工作人员上门安装智能门磁;和物业公司沟通,落实居民入住后的消毒安排。冯鑫则与落地后的江先生夫妇保持联系,并且再次确认,他们是否都成功注册了“中山之芯”。

“中山之芯”是中山街道联合辖区内企业针对本次疫情开发的系统,堪称街道专属版“随申码”,还可以在后台填报体温信息。目前,小区出入口采用“中山之芯”与人脸识别“双重门”把关,只有绿码才能通行;而对于居家隔离人员,还安装智能门磁,门一开,后台就会收到信息。

“莱顿小区有2位重点国家入境人员,请查验。”稍晚,街道收到了留验点工作人员发来的信息,又通知了小区。江先生夫妇的住所目前是空关状态,没有其他人与他们同住。不过为了再次确认,夜里,徐永梅又去敲了一次门:“已核实,符合居家隔离条件。”

第二天上午10时许,江先生夫妇在“大白”的护送下抵达社区,转运车一路开到了住所楼下。居委会书记、社区医生、社区民警“三人组”一齐上门,详细告知隔离期间注意事项。

房门关上,工作人员安装上智能门磁,并为楼道、电梯等区域消毒。至此,从机场到社区,整个防疫闭环的接力告一段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