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以商立校七十载  商道匠心育英才
第11版:专版 2020-05-15

以商立校七十载 商道匠心育英才

呵护好每一片上商“小叶子”,校领导一行赴进博会慰问我校青年志愿者

上海商学院陈值同学代表中国赴喀山参加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

贵州支教师生合影

70年春华秋实。上海商学院因新中国的成立而起,随着上海的解放与发展而兴,如今作为商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成果。

70年创新发展。上海商学院始终聚焦国家地方战略需求和行业重大需求,成立商科教育联盟,组建国际高端智库联盟,已经成为开展商业(商务)应用研究与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

70年桃李芬芳。上商人一直把“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万名高素质优秀商科人才。

在“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校训和“以商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下,走过70年办学征程的上海商学院,商道匠心不辱使命。一代代的上商人用自己的智慧、担当、行动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记录了一所高校对“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为谁办大学”的思索,且不断求索前行。

1

创校校友铭记芳华

2019年岁末,我与上海商学院校办和宣传部的几位同事,专程去外滩附近一座老式公寓拜访了创校校友戴诗瑞女士。戴老虽然已经93岁的高龄,但精神饱满、思路清晰,说起当年与十几个同事一起创办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即上海商学院前身)的经历来。

1950年初中央税务总局决定在全国成立中央税务学校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四所分校,其中华东分校在上海创办。刚刚大学毕业的戴诗瑞与其他十几个同事一起,受命参加学校的创办工作。戴老找出一张报纸的复印件给我们看,那是印着学校第一期400多名学员名单的《解放日报》,这400多人真称得上是“上商”学子的开山大师兄、大师姐,也是戴老他们当年白手起家、借房创校的历史见证人。1950年8月,学校迁往苏州。当时学校在苏州城拥有数处办学点,戴老最怀念的是老城隍庙校区,她说:“校园里好多桂花树啊,现在想起来,好像还能闻到那满院子的桂花香呢!”

说起这些往事,戴老开心地笑了。在最美好的芳华遇见,在最醇熟的日子回忆——与上海商学院童年的这段不解情缘,终成老一辈“上商”人心中最温暖的印记。李强 上海商学院教授

2

走在世赛梦想的道路上

去年8月,我以中国技术保障团成员、酒店接待项目教练的身份,随中国国家代表队前往俄罗斯喀山。我校酒店管理学院院长、酒店接待项目教练组组长姜红老师带领其他4名老师也前往喀山。我们一同为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我国选手提供技术保障服务。酒店接待是那一届的新增项目,中国选手是来自上海商学院的学生陈值,她也是上海市10名世赛选手之一。

酒店接待项目一共有16个国家的选手参加,主要以欧洲选手为主。比赛一共四天,选手除了要在前台轮转完成家庭娱乐客人、多元文化客人、顶级VIP、残障客人等四个模块的接待任务,还要在后区完成信函撰写、数据计算等任务,压力不可谓不大。选手只有在出场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前台比赛区域,其余时间都不能和外界交流。到了晚上,我和同事们则会和陈值一起对当天的比赛进行复盘、总结。经过四天激烈的角逐,陈值顺利的完成了比赛,技术保障团小分队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中,我校又有三名同学发挥出色,进入酒店接待项目的上海市集训队。我虽然不再担任教练,但我一直默默关注着她们,祝愿她们在通往世赛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梦想成真。

席宇斌上海商学院副教授

3

“上商”人的精神内核

上商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创新精神是上商人的精神内核。

我深深觉得自己十分幸运,2005年作为人才引进,从复旦大学来到商学院,那时学校刚升入本科院校,可谓“白手起家”,但是全校在校领导班子带领下,专业不断扩展,内涵持续提升。

2006年底,我校根据上海经济转向和媒介企业发展之需,以商务传播、企业文化和财经媒体为特色方向,为培养有良好商务沟通和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个较完整的本科教育体系,决定申报“商务传播学”学科。组织上将此任务交给我,由我写出初稿,经过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周胜林教授,苏州大学王志明教授一一修正,终于上报。2007年10月26日,我校申报的“商务传播学”被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之一,这是对传播学教学与研究思路、视野和领域大有启迪的一个重要举措。

数十年来,商学院师生就是以只争朝夕精神,体现了以商立校特色。这些都是我无法割舍的回忆,也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一朝做了上商人,永远怀有上商魂,70年校史薪火相传,上商人谨记教诲“厚德博学、经世济民。”

吕继红原上海商学院教授

4

良师就是学生的“指路牌”

在我还未来到学校之际,经常幻想我未来会在哪一所大学上学。给我印象最深的良师是专业课《西方经济学》的授课老师。这门课程,对于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李老师用时事热点引入我们对于经济问题的思考,培养我们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课后,我们有不懂的地方,找到老师答疑解惑,他总是耐心地为我们解答。

转眼间已经是大三即将升入大四的学期。面临即将来到的毕业,以及专业实习或考研问题,虽然我一直在网上查找各种信息,但心里总是没底。正是由于李老师对于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经济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我与几位同样想考经济类专业研究生的同学便去向李老师请教,他对我们的前途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还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出选择。李老师给我的帮助令我真心感谢与牢记。当我站在十字路口做不出选择时,是李老师给了我一个指路牌。

作为一个即将大四的学生来说,我很荣幸,能在上海商学院度过我的大学生活,能够遇到像李老师这样的良师。我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老师,喜欢这里的同学,喜欢这个学校。这在我第一次踏入学校时就已经注定。

周柯弟商务信息学院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5

忆仓头

“沪豫校园情—河南共建”项目由上海商学院财务金融学院学生党员发起,始于2005年,项目致力于帮助河南省仓头三小的小学生完成学业。15年时光里,一批批有理想、有抱负、有爱心的志愿者们利用暑假时间,前往河南仓头乡三小支教。而我,有幸在2018年的时候入选,从而收获了人生中宝贵的经历。

2018年7月17日,财务金融学院的志愿者团队刚结束了学期的课业,便马不停蹄地从上海出发。虽然是暑假,天气也是酷热难耐,但是孩子们争着抢着来上课,教室里第一天就坐满了人。孩子们年龄尚小,上课叽叽喳喳说着家乡话,对于小老师来说是一个挺大的考验。在每一天的支教中我们都会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从一人上课变为一人主讲、五人助教,从一个老师的课堂,变成团队工作模式。每天很累,汗水浸湿T恤,脚上站出了水泡,皮肤也黑了几度,但是我们却享受着给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快乐。

结束了一天的教学,最累的也是我们最不敢松懈的是送孩子们回家。崎岖的山路,丛生的树林,每天我们都要走四五里路才能送孩子们回家。

现在想起来,这段支教经历也是大学最为难忘的一段时光。我院资助的第一批的学生已大学毕业,而财务金融学院与河南仓头小学的共建情谊将源远流长。

熊柱勋 上海商学院财务金融学院2017级会计学(ACCA)专业学生

6

怀念母校图书馆

格外怀念上商的图书馆,不仅仅因为这是个冬暖夏凉的宝地,更是因为除了上课外,我在图书馆里了“打发”了大部分闲暇时光。周末与同学相约在此写作业、复习,尤其是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夕,图书馆会迎来人流高峰期,往往一座难求,这时有个不睡懒觉的同学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最喜欢图书馆一楼左手边的借阅室,我在这里借阅的书籍最多,这里也是我在图书馆的首选座位。在这里我第一次读了东野圭吾的经典作品《白夜行》,然后我们借阅了图书馆内收藏的所有有关作品,整整一个学期包括暑假我们都沉迷在读书这件事中,促使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受益匪浅。

大学生活丰富又充满活力,而图书馆为我提供了一个沉淀心情、静心思考的绝佳场所。在这能安静学习,周围一个个低头读书的身影都是无形的鞭策;在这能享受读书,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让我的精神世界没有因松懈而慢慢贫瘠。

不知道现在图书馆是不是有更多的师生来?是不是又收藏了不少新书?好希望有机会再次坐在借阅室的书桌旁读一本新书。

董淑玉 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校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