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萱草花——金针菜 古人饭后养生四法 着装清爽有利健康 豁达开朗的母亲92岁了
第22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2020-05-15

豁达开朗的母亲92岁了

□杨建明

我母亲贺祥珍,生于1929年6月,祖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桥镇贺北村,现居住在普陀区石泉路那里的工人新村。虽然她在上海生活了已有大半个世纪,但浓重的家乡口音至今仍未改掉,如今她已是鲐背之年的长寿老人了。那么多年以来,她心里始终抱有浓厚的翻身感,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穷人。早在1956年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还被评上了上海市的先进生产者。

旧社会,母亲家里兄弟姐妹六人,她老大,因为外公去世过早,外婆又是裹过小脚的人,养家糊口的担子早早就压在她那稚嫩的肩膀上。母亲9岁在江苏常州的一家棉纺纱厂当童工。16岁那年就闯荡大上海,在大丰纱厂做工。有一次大年三十,母亲从上海坐船回老家。傍晚时分,外婆早已在村口翘首以盼了,因为家里过年的晚饭米也没有,将要断炊了。母亲一听二话没说,忙摘下手上自己打工挣来的一枚金戒指,唤外婆赶快去当铺当掉换米,并将在上海辛苦了一年的工钱全都交到了外婆手里。

曾听母亲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对上海进行了疯狂的“二·六大轰炸”,一度使上海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当时母亲正在杨树浦的棉纺纱厂工作,她胆大命也大,听到防空警报后,立马就同一群小姐妹们冲出车间,逃到厂区外面躲避。有些胆子小的女工竟躲藏在车间的角落里,不幸还是被炸弹给炸死了。

上海解放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母亲结婚成家,生育儿女,同时把一直住在老家农村的外婆接到上海,以便相互照顾。有一天,母亲在做夜班,那时还挺着个大肚子正怀着我的兄弟呢,在车间里接纱头时两眼一黑,突然昏倒在车间里。后经过厂医院及时救治,总算没有出什么大事,休息没几天,母亲又投入到生产中去了。工作间隙与同事聊天时,有人问她:“祥珍师傅,你为什么这样拼命干活?”母亲也就爽朗地回答道:“因为解放了,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我人也是国家的,那就当然要为自己的国家多作贡献啦!”

要说母亲的长寿生活有什么秘籍,那就是平时她很爱干净,居家虽小,却喜欢整洁有序简单。饮食方面,从不挑剔。如果要说讲究的话,那就是饭前必先喝半碗汤,吃些清淡不粘的菜肴。不挑食、不贪食,不吃隔夜蔬菜,不喝饮料,每天倒要喝好几杯白开水,还另加一杯牛奶和一根香蕉。平时喜欢晒太阳。在待人接物方面,心直口快,坦荡大气,总是与人方便,肚里没有小九九。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一定要当面讲清,不记隔夜“仇”,不生隔夜气。有时收了街坊邻舍送的东西,她总要想方设法多还一点给人家,不喜欢欠人情账。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母亲一直关心着我们,她虽然没有文化不识字,但是对我们却时时说:“要多学文化知识,在单位里工作要积极上进才对。”母亲年轻时,为国家建设作贡献,那时母亲在棉纺厂筒子车间工作,先后带了几十位徒弟,教她们如何快速准确地接好棉线纱头。后来,这些徒弟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也都先后成了厂里的生产能手,有的还当上了厂级领导。退休后,母亲虽然年纪大了,但在家里又做起我们的坚强后盾。当时,姐姐婚嫁,我和弟弟结婚后,都住在父母亲的家里。为了让我们在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和父亲不仅给我们带孩子,并且每天的一日三餐全给包揽了。母亲总是说:“你们在单位好好工作,家里有我!”

后来老房子动拆迁,我们同父母都分开住了。2011年,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对母亲打击是相当大的。后在我们的劝慰之下,她渐渐地走出了痛苦的阴影。为了不麻烦小辈,她坚持过着自己独居且自在的生活。作为子女,有时顺从也是一种孝顺的体现。我们只得为母亲请了一位全天候的居家保姆,让她重新回到了正常生活轨道。

在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于母亲平时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可言,我们担心她孤寂,好几次我去电话,那一头总是传来母亲那朗朗的笑声。原来她午睡之后,经常同保姆两人在一起打牌争上游。想不到年轻时不会打牌的她,现如今竟然也学着打起扑克牌来了。母亲思路敏捷,有时趁对方不注意时,还搞一些偷牌的小动作呢,但她每每总会憋不住哈哈地笑出声来。母亲活开了,她在寂寞中寻找快乐。母亲和保姆在一起,她总是客气地要保姆多吃一点,家务事慢慢做,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逢年过节还自掏腰包给保姆买新衣服。她活得那么善解人意与通透。

有一次母亲生病住院,我们很担心,谁料,她反而开导我们:“现在我们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政府对我们老人又很关心,我们何不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呢。你们也要好好过日子,要和睦,要团结,更要快乐生活。”我母亲懂得感恩,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她在病床上还催着我们,“你们可别忘了替我缴纳党费,不要拖延啊。”

可喜的是,母亲住了不到一周就健康地出院了。连医生也吃惊地连连赞叹道:“想不到这位老太太的身体恢复得这么快。”我心里明白,母亲之所以长寿,这与她平时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见她头脑如此清晰,精神矍铄,老人家健康地向百岁期颐之年迈进,看来是指日可待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