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此次疫情大幕落下后,我会安静地离开,将回到医院的角落里,安心读书,你们去找我也未必能够找到我。”这是“网红医生”张文宏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的一句话。很真实,其中蕴含着朴素的道理。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向湖北人民表达敬意。他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场抗疫之战,让我们记住了无数英雄闪光的名字。其中,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文宏等都是医务人员的卓越代表。我们致敬英雄,致敬伟大,但相信即使是英雄,也希望看到岁月静好,而不是悲壮逆行。如何通过制度建设,通过更好的预防,去守卫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健康,是当下和未来最该做好的事。
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两个“事关”,分量很重。这是整个国家对此次疫情最深刻的反思。今年的“最短”《政府工作报告》,从字数篇幅到内容都做了很多“减法”,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却属于“加法”之列。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上海是最早开始“补短板”的城市。今年4月8日,上海公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国际一流水准,全球最安全城市,我们无疑还有不少差距。比如人均病床数、ICU床位数等,低于国际发达国家、发达城市水平;基层社区防控能力、专业化公共卫生人才配备、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等,也不乏提升空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指出:“与重大疫情的严峻挑战相比、与超大城市面临的现实威胁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相比,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还有不少不适应的地方。”
以公卫人才配备为例,现在大家熟知并且信任的专家有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文宏主任等,都是公认的临床专家,但真正的公卫人才不仅需要懂临床,还需要懂预防、懂管理、懂法律,甚至还得懂一些宣传。
包括上海在内,类似的“全才”都较为缺乏。甚至,与医疗机构蓬勃发展形成巨大反差,部分重点岗位的公卫人才已经青黄不接。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一批工作仅1到2年的公卫“新兵”不得不被推上抗疫第一线。“越是基层,越是缺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吴凡认为,“疫情一来,大家呼吁要加开公共卫生专业,但无论新开多少专业,计划培养多少人,关键还是要留得住。”就连张文宏也曾吐槽:“疫情一来,我们这些从事传染病研究的人似乎‘了不起’,但疫情一走,可能又属于被冷落的……”
这些都需要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加以考量:如何加强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和能力培养,如何强化制度设计和平台建设,如何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倾斜激励“引”才,通过待遇保障“留”才……
人才建设仅是一个方面。“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卫体系建设绝不仅是为了渡过眼下的难关,而是着眼全局,放眼未来。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住国家安全的底线,让制度永远站在英雄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