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
还记得同学请我们去真如古镇吃羊肉是在它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年。同学是土生土长的真如本地人,如今连家都安置在古镇隔壁的真如西村,可见对真如的眷恋。
那天,我们一行人先逛古镇,听他讲述老真如人曾津津乐道的三件宝贝:真如羊肉、豆制品和杜布。可惜的是,后二者要么被融合了特色,要么已经失传,如今来真如“报到”的游客大都是奔着羊肉而来。
当年,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金罗店、银南翔、铜真如、铁大场。在老百姓心目中,金银铜铁锡都是五金中的一员,它们是地位的象征。真如不负众望,它从来就是“百商云集”的地方,加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的庙会,聚集了散不开的人气,镇上由此形成了以米行、茶馆、餐饮、百货为主的商业特色。周围几十里内的农村长年种植蔬菜,菜农每天清晨带着新鲜蔬菜和农副产品到真如镇叫卖,东西卖光了,口袋里有了几个钱,他们便捎带些桂圆、红糖、草纸等日用品回家。“商业兴盛铜真如”的美誉名副其实。
我同学的外公和父亲年轻时都是“跑单帮”的,他们看中的就是任何货物在真如镇卖得快、销得光的优势,几个熟络的小青年隔天碰个头,商讨第二天一早去哪里采办货物,然后结伴出发。那时,同学的父亲有辆“老坦克”,效率提高了许多,而外公只能靠“11路”车了。当年的嘉定、松江、太仓、浏河都留下过长辈们的足迹……
真如古镇的旧时光有不少值得回味的事物的。
那天中午,我们走进了古镇上独此一家的羊肉馆。这家店至今仍有着傲人的名声:200多年的历史传承。好吃羊肉的上海人几乎都会想到它。其实,早在清乾隆年间这里的羊肉就已名扬四方了,鼎盛时期,一条老街上有30多家羊肉馆。那些起早下田头劳作的农民,每天不是先亲近土地,而是进羊肉馆要上一碟羊肉,酌二两白干,酒足后再来碗羊汤面。似乎这个仪式不完成便没有力气干活似的。
那天点了些什么菜?我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唯有一碗红烧羊肉面印象深刻:用稻草扎紧的连皮带骨的羊肉分量十足,它和羊汤面分开上桌,香气在热气中飘散。正是这碗俘虏了大家胃口的羊肉面勾引着我们的食欲。打那以后我又去过几次真如羊肉馆,每一次见到的都是座无虚席的热烈。可见好口碑是口口相传的。
前些年,古镇改造过几次,为的是还原它曾经的老味道。漫步老街,时光仿佛被冻结了,那些整天在快节奏中奔忙的人若想放慢一点生活节拍,可以去古镇独得安宁。老街上的氛围清淡朴实、平易近人,一如到隔壁邻居家串了个门。然而,我总觉得这个都市里独有的古镇还少了些魂魄,特色都被平庸遮掩了起来,仿佛徒有了“古镇”的名号。
自从普陀区发布了真如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后,真如古镇也算赶上了这个好时机,我深信曾经商业繁盛的“铜真如”将会有它新的定位和内涵。在这一轮的提速中,期待老树新芽再逢春,希望再见“铜真如”时,“传统又现代、古老又时尚”的格局能成为古镇一张崭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