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吞雪吃炒面”变“无人机送餐”
第14版:军界瞭望 2020-11-08

“吞雪吃炒面”变“无人机送餐”

见证抗美援朝带动我军后勤大发展

志愿军运输员徒步向坑道运送物资

北部战区边防军正在野炊

解放军用无人机送餐

志愿军维修苏联嘎斯卡车

我军新式野战炊事车

◆白孟宸

打过二战并见证朝鲜战争结束的美国“将军总统”艾森豪威尔说:“任何战争胜负,都由后勤军需官决定。”作为战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后勤既低调又重要,尤其抗美援朝战争中,敌人谈及对中国军队的印象,除了“打不垮的意志”,还有“炸不烂的后勤供应线”。今天,迈向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依然能从当年“铁血后勤”中汲取宝贵养分。

弹簧被拉到极限

今年9月27日,第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由国产运-20运输机接回祖国,恰在同时,同型飞机正为大部队远程投送补给。遥想70年前,志愿军战士从没想过能拿着从天而降的武器弹药去打击敌人,哪怕让汽车把给养送到阵地边上都不太现实。可如今,岂止车辆运输,运输机甚至无人机实施物资垂直投送都在我军司空见惯,这种立体精准的后勤保障体系,解放军用了比外军少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

我军入朝初期,一部分干部认为有国家做后盾,加上苏联援助,只等大汽车开过来,部队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给养。但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和朝鲜恶劣的山地环境打破这种预期。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一分部在入朝一年半工作总结中记述,“敌机相对增多,因而就特别猖狂,竟日搜山沟,打村庄沿路,轰炸扫射车辆”。起先,志愿军后勤单位沿用解放战争时期的经验,以车辆纵队通过道路,结果“致敌机

一打就是十数台”,从跨过鸭绿江到第一次战役结束前的11月25日,光一分部就损失汽车154台。随后,志愿军改车队为单车,但随之而来的是行车事故增加,管理受限问题凸显,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一分部又损失84台汽车,其中38台在空袭中被毁。

由于中国尚未建立汽车工业体系,入朝初期,志愿军后勤部门手中仅有700余台汽车,组成两个汽车团,而首批入朝作战的四个军统共只有400多台汽车。这些汽车有国内战争期间缴获的杂牌汽车、地方临时动员的老旧汽车,也有少量刚从苏联进口的新车。至1951年6月,入朝志愿军已达15个军、12个特种兵师又15个团,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汽车理论上达到2800余台,编为11个团又一个大队,但实际能执行任务的仅有1600台。从1950年10月入朝到1951年6月底,志愿军相继由国内陆续补充2977台汽车,但由于美国空军狂轰滥炸,同时期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损失了3035台汽车,后勤保障的弹簧被拉到极限。

“三位一体”奏奇功

为让志愿军一线部队享受到“大汽车”送来的给养,第一次战役后,中央军委下令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华北军区各组建一个汽车团,调归志愿军使用,还抽调1.09万名驾驶员,急训9210名驾驶员。在得到国内各方面的支援后,至1953年春,志愿军已拥有17个汽车团。不仅如此,志愿军司令部围绕着反轰炸和建立畅通兵站运输线,发展出“运输-抢修-防空”三位一体的后勤保障体制,具体而言,除了增强公路、铁路运输,把更大精力放在壮大伴随防空和道路抢修力量,抵消敌空袭破坏。

1951年8月,中朝联合铁路运输司令部成立,全面指挥协调中朝两军铁道运输。志愿军铁道兵团增编为4个师另3个团,还有援朝工程总队及工务大队,总人数达5.2万余人。运输

线对空防御也发生巨变,1951年3月起,后勤各分部在交通线上设立防空哨,每2.5公里设一哨,每15公里设一指挥所,哨兵听到敌机声音即鸣枪报警,司机便闭灯躲避,待敌机过后才开灯行驶。与此同时,志愿军高炮兵到1951年6月已有2个高炮团和10个独立高炮营,分部和兵站警卫部队普遍组织配备轻重机枪的对空射击组,随时打击超低空的美机,减轻美军轰炸扫射的效能。而在工程保障方面,1951年,志愿军制定战时道路抢修技术规范,集中兵力抢修,保证道路随炸随修。

就这样,在统一领导下,志愿军后勤工作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连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1952年5月哀叹:“虽然我们尽一切力量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惊人的奇迹。”

最后一公里

昔日朝鲜战场上“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成就,在之后70年间,不断鼓舞和指引着我军后勤体系发展。近年来,我军不仅自身后勤补给装备体系令人刮目相看,还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基础设施突飞猛进的进步,野战伴随保障实现质的飞跃。以解放前没有公路的西藏为例,今天西藏公路总路程突破10万公里,西藏军区所有边防营区都有公路连通,而青藏铁路通车和覆盖全区的机场网络更提升我方在雪域高原的总体保障能力。这些年,许多进藏新兵都是搭乘民航包机,直接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路飞往西藏各地。

当然,即便有发达的多维交通体系,如何让武器装备、弹药给养走完战场上最危险的

“最后一公里”,直达火线,对任何军队而言都是充满艰险的问题。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向坑道运送物资的运输员的牺牲比率比一线坚守部队还高,因为他们遭到美军火力封锁,即便到达坑道附近,运输员也很难找到坑口,因为在美军轰炸下,很多坑口都被炸退数米。

如今,随着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列装,当年运输员冒着火网摸索坑口的场景在未来基本不会出现。2008年前后,我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已将精确空投作为训练重点,借助卫星导航和通信系统保证在复杂条件下空投也能达到“手术级精度”。今年西藏军区编组的支援保障群竟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用多架六旋翼无人机为指战员送去医疗用品和快餐食物,中国无人机群组成的“空中蜂群”投送食品的画面,连向来自诩“后勤天下无双”的美军都赞叹不已。

舌尖上的战力

曾几何时,“东西送得到位”是我军压倒一切的后勤任务,今天,“东西送得满意”代表着更高标准。仍以士兵口粮为例,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捡来被美军弹片打碎的树叶,含在嘴里吮吸汁液,甚至将小石子含在舌下,强迫分泌唾液止渴。正是战场上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坚定我军对饮食保障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我军《军需条例》规定:“一般情况下每天保障三餐热食,一线部队不少于两餐;担任穿插迂回等特殊任务的部队,只要有条件也应尽量保障热食。”上世纪80年代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指战员使用的761压缩饼干就来自抗

美援朝的经验,而午餐肉、酱爆肉丁和荤炒什锦罐头更是许多参战官兵忘不了的战场美味。

现在我军的野战食品,已在营养化、科学化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解放军报》曾报道空降兵在大别山腹地品尝到餐份化浅盘食品,它采用真空包装,包含炒虾仁、土豆烧肉、蛋炒饭等多种食品,官兵们拆袋后,以野战给养器材稍稍加热便可食用。今年抗疫期间,各地协调企业短时间完成为抗疫部队包括火神山医院卫勤官兵提供速热快捷食品的任务。

70年间,我军从因陋就简的野战后勤进化为现代化后勤体系,不变的是“以兵为本”和“保家卫国”的初心。只要有这样的初心,我们的军队和后勤体系必然在未来战争中所向披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