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TP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抚今忆昔,上海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有许多切实的体会乐意分享给所有读者。
为此,“夜光杯”特设“百家话小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举行大型征文活动,收到大量来稿,业已连续刊登了不少文章。现在,我们根据来稿所涉题材内容,对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一定的分类、梳理,以专版形式予以集中刊登。今天呈现的专题是“百家话小康·文化生活篇”,敬请关注。
从读者到馆员
◆吴佳蔚
从进大学到读研毕业,很多时间我不是在校图书馆,就是在去校图书馆的路上,因为在图书馆里有“诗和远方”!我爱读书,不仅由于家庭几代人中有许多教师;也不只因为家中就数书最多,朋友们称作“小小图书馆”;更因为我与家附近的静安区图书馆有缘。
静安区图书馆(下称“静图”)原也是我父亲学生时代的乐园,在他进馆阅读的年代,图书馆馆舍还只有现在俗称“海关楼”(最早为“海关图书馆”)的部分,当时找书也处于“卡片”时代。我出生后至进大学前,亲历了静图的扩建:先有后大楼,再造前大楼,两楼相连后形成“综合楼”(相对于“海关楼”而言)。图书馆馆藏从“闭架”转为“开架”,读者可在书库里随意翻阅。我也经常在一排排书架中“穿梭”,在书海里自在遨游。
上世纪90年代末,静图采购了贵州出版社出版的一整套“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作为“阿婆”迷,我兴奋不已,暑假里经常泡在馆内阅读,有时把自己也当成“波洛先生”与“马普尔小姐”的助手了。静图的馆藏资源十分丰富,高中时我和同学在这里一起查找研究性课题资料,大家都废寝忘食,但收获不小,取得优秀成果。这时的图书馆也增加了电影放映等活动。大学期间与这里有点“小别”之意,等读研毕业,我与静图的“缘分”更深了!
不少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都说也许是天意,确实我通过事业单位统一考试进入静图工作,成为馆内一员。我虽还“与书为伴”,但从读者变为了馆员,多个岗位的实践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图书馆的发展。纸质书刊与电子资源共存,线下阵地和网络空间同时服务。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充,各式讲座、展览、沙龙应有尽有。邀请许多“大咖”,深受读者欢迎。静图已成为一个融收藏、借阅、活动、学习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我爱阅读,也爱静图。静图的历史是上海文化兴旺发展的一个缩影;静图的变化是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欣欣向荣景象的反映;静图的发展是读者对阅读、文化需求增加的体现;静图的创新是图书馆馆员适应新时代、学习新技术,共同努力建设馆藏、热情周到服务读者、开动脑筋设计活动的结果……全民阅读、图书馆建设、文化发展是构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松江电影院那些事
◆郑婧霞
看电影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影院珍藏着我与家人、挚友相处的温暖时光,记录着我的成长与变化,以及时代变迁和松江发展的印记。
1994年,位于中山东路的原上海照相机厂的职工剧场,最早开启了我对电影的认知。学校定期组织的集体观影是忙碌严肃的校园学习外难得的“放纵”时刻。在那个电影院还没有在松江遍地开花的年代,离学校不远的上照厂和叶挺部队成了我们集体观影的“据点”。没有前后排高低落差的木制座椅,因为学生人多甚至有时要两个女生挤在一个座位,环境虽然简陋,《我是谁》《少年英雄方世玉》等大银幕里的故事却让我们陶醉其中、久久回味。
1996年,松江区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中山中路开张,而同一年马路对面的金门电影院也悄然开业。夏日的傍晚,爸爸牵着8岁的我走进了金门电影院。那一天我们看的是美国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时至今日,皮克斯的动画电影仍然是我的心头大爱。
彼时正在上学的我,去电影院看场电影自然是屈指可数的奢侈享受。然而站在千禧年和世纪之交,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入快速道,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事业、电影产业也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进入新千年,撤县建区的松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0年后,松江城区内一个个大中型商业体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的电影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配备标准IMAX放映厅的万达影城在松江万达广场正式对外营业。终于,松江人民不必再羡慕市区的小伙伴们。在家门口随时随地看场电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已经工作赚钱的我,也终于可以“放肆”地去电影院刷好电影了。
谢谢这个时代,让我遇见电影并爱上了电影。未来的日子里,我想我会继续选择触动自己的故事,在电影里认识自我、感受世界。
书香岁月长
◆陈晓华
我在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工作已近二十年。这二十年,是公司走专业书店道路的重要阶段。
记得刚进公司时,公司正面临着上海书城和其他大型民营书店开业的新考验。面对新的挑战,公司领导班子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专”的“错位经营”策略,坚持走专业书店道路。而后,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努力,通过逐步向外拓展业务、调整经营模式、树立文化品牌等一系列举措,终于打造形成了古籍书店、艺术书坊等有专业特色的书店。这些专业书店的崛起,使公司逐渐摆脱了困境,并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网络书店的来势汹汹以及传统阅读方式的转变,实体书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创新成为书店发展新的关键词。在工作任务重、销售压力大的情况下,广大员工始终团结在一起,不向困难低头,不仅会做好每一笔销售,更是努力挖掘每一份潜在销售。我也凭着一颗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热心接待每一位顾客,细心推荐每一本图书,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二十年书香岁月,从普通的营业员到如今的岗位能手,上图公司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进步,我也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和壮大。
难忘的两次“触电”
◆侯宝良
中学时我很羡慕一名在少儿广播合唱团的同学,瞧他的得意劲连老师们都为他倍感自豪。当年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门岗,都有解放军站岗,是行人都绕道而行的神圣之地。
机会来了,2008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金色年代”节目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我写的《抚今追昔电脑情愫》一文,被征用播发。而后恰逢“金色年代”节目开播一周年,和播音员有了沟通的契机,由此一篇篇带着对新时代的感悟、感恩的播文不断由电波撒进了广大听众的心田。
2009年5月电台举办上海解放暨开播60周年专题节目,特邀我参加听众座谈会,还让我作为嘉宾与播音员做了一期节目。我当时真怀疑自己是否做梦,思忖从懵懂孩童到年近花甲的沧桑岁月,不正是广播伴随我一路缓缓走来,给我知识、给我信心,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啊。
再说电视。2016年《精彩老朋友》电视节目征招“乐龄大赛”参赛人员。这是老年智力竞赛的活动,在举办方的鼓动下我不知哪来一股动力去参加面试,居然还得到导演赞许走进了摄影棚。可那些知识面广而出其不意的试答题,一度令我有临阵而退的胆怯。最后我抱定“重在参与不为输赢”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了摄影机,一路过关斩将,没想到还获得了“周冠军”,心仪的著名电视主持人叶惠贤亲自给我颁奖,还与他和钱云两位老师合了影。节目一经播出即赢得众多亲友的赞许,特别是老同事们更是赞叹不已,我们深深感觉到在改革开放时代,每个人不分老幼,关键“敢”字当头,时间不在早、晚,成功始于当下。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我是获益者,从早年一个技术含量极低的辅助工人成为管理领域的“经济师”。我又是一个成功者,不是学院派,从默默无闻的写作者到各地征文获奖不断。虽然我已走进了夕阳,但在这千载难逢的背景下,我融入绚丽的晚霞中,漫步在霞光四射的小康生活里。
照相机里的今昔
◆王伟东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上初中,在学校里参加过摄影的兴趣小组,从那时候就种下了热爱摄影的萌芽。可是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是买不起相机的,即便有了相机,日常的胶卷也是负担不起的。1999年参加工作以后,闲暇之余总会买上许多摄影杂志,偶尔和同事出去游玩,一看到别人手里的数码相机,两眼总是会放光,有时候还要厚着脸皮上去和别人搭讪两句,为的就是有机会可以摸摸别人的相机。2002年我终于花了半年的工资,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富士S304,320万相素,从此开始了我的摄影发烧友之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那一刻起,摄影改变了我的生活。
拼命自学技术,从菜鸟到半个摄影师,我花了不到一年半。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多了一份兼职——婚礼摄影师。为了照片质量更高,2009年我又把相机升级到佳能5Dmark-2,镜头也换成了恒定光圈2.8的24-70。随着拍摄的数量越来越多,我开始静下心审视从前拍摄的作品,我开始思考摄影对生活的意义。
2009年一次意外的机会,我开始迷上了传统的黑白摄影,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在阁楼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暗房,沉浸在黑白冲洗、制作照片的世界里。为了精益求精,我的拍摄节奏也慢了下来,拍摄主题从风光转移到人文纪实。多年的摄影经历,让我渐渐能够在简单中发现丰富,在平淡中发现精彩。其实拍出一张好照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器材,不是光线,而是你发现美的眼光。
现在手机的拍照功能也日渐强大,摄影已经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翻看着一幅幅照片,那些都已不再是记忆的影子,而是外部世界与自己内心的反光和倒映。
雪山清 援滇情
◆刘 程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告别浦江华灯坐拥苍洱火塘,2018年元月我援滇来到漾濞彝族自治县扶贫办,从此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决战贫困剑指小康。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末全县共识别出建档立卡户4036户15092人,贫困发生率18.76%。2018年尚有1198户4254人未脱贫。如何发挥上海帮扶优势,帮助漾濞赶走贫困?
脱贫倒计时钟犹如漾濞江水,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窗外苍山皑皑白雪,楼下古道马蹄声碎,使命责任揪心。
正月里,趁着年节跑遍9个乡镇65个村组,望着漫山遍野的核桃树,除了感慨滇颠之困,也琢磨出沪滇扶贫协作的门道。找准定位,做“最了解漾濞的上海人和最熟悉上海的漾濞人”。产业上因地制宜,念好核桃致富经;项目上高位推动,打通最后一公里;帮扶上搭桥铺路,广发动精准对接。
三厂局村民小组的傈僳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高海拔的苍山西坡,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直过民族,1949年后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议事无会场,客事无处办。党建无阵地,人心散如沙。不敢出门去,赶集走一天”是过去民生的真实写照。“告别泥水沾裤腿,如今水泥尘不染。活动广场新造起,火塘打歌颂党恩。垃圾不再顺溪流,告别旱厕用水厕。如今也做城里人,一心一意奔小康”是现在生活的形象缩影。
2019年4月30日,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是日,省政府正式宣布漾濞脱贫。欢呼的人群中,数我和着泪水的声音最响亮。
晚上到河西村常书记家讨酒喝,为的是早先的约定。“漾濞什么时候脱贫,我家珍藏的雪山清管够。”
那晚,众人在火塘旁打歌,我醉了。数着天上繁星闪闪。
醒来接起电话,忙叫上常书记,浦东农校的致富带头人培训要开班了。
小康路连着中国梦,道阻且长。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