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蓉
近来,“智库”似乎成了一种流行标签,无论研究实力强弱,都可自诩“科学研究”。“某发展报告”“某皮书”尽管厚厚一叠,然而仔细研读,有的逻辑混乱,有的数据老旧,有的空话连篇,粗制滥造比比皆是。含金量?整本筛不出半颗金来。
5年前,国家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拉开了智库体系建设的帷幕,涌现了一批官方智库、高校院所智库和社会智库,不少智库迎来高质量发展,也为咨政辅政贡献重要力量。买东西之前货比三家,才能获得产品、价格等信息,作出理性的消费选择;定价格、推新品,企业邀请咨询公司做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需求、同品类竞品,才能作出明智的决策,进而获益。从个人到组织再到国家,主体越来越庞大、复杂,就需要更真实、更专业、更全面、更深入、更智慧的依据,来帮助决策政策制定,支撑科学发展。这,就是智库的作用。
张口即来的“旨在为政府提供建议和意见”也成为各种“报告”“成果”的固定写作范式,定睛一看:“经调查研究,xx产业三年来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现状与挑战是发展仍趋缓慢,建议是加快发展……”数据来源不是某年鉴就是某白皮书,要不就是某公开报道,三年趋势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不需要掰手指即能“比大小”,还需要劳师动众吗?!
皮书研究院每年对优秀皮书进行评选,引导皮书优质发展,年年复评总结中却都有“皮书研创中仍存在部分皮书篇章设置逻辑性不强、对策建议空泛、实证性较弱、老皮书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皮书当有系统的准入、出版和评价机制,每年各研究机构发布成果不计其数,除了对优秀成果关注和宣传,也应该把“末位”们拉出来“遛遛”,让这些“研究团队”亮亮相,看看到底是真学者,还是披着研究之名玩转学术朋友圈的“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