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近日,西安市一出租车司机猝死车内,但车外却被贴罚单一事引发热议。
违法停车,依法处罚,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从监控可以发现,民警在执法贴单时,全程没有和躺在副驾驶的司机有丝毫交流,这才是令不少网友感到愤怒的地方。很多人惋惜:民警哪怕多看一眼、多喊一声,就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目前,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已经对“涉事警务人员存在执法不规范、工作不细致的问题”进行了处理。从网上的评论来看,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此事的看法也有不同。普通人肯定不满民警违规、草率的执法方式,但也有一些基层执法人员为涉事警务人员叫屈,认为一线工作的确很辛苦,些许疏漏不必上纲上线,过分苛责。
基层民警的辛劳是有目共睹的,但此事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作为执法者,尤其是和普通百姓打交道的警种,永远不该忘记处罚的初心所在。
这件事也让人想起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条例”生效第一天,记者现场采访发现,上海交警对违反“条例”新增的诸如佩戴安全头盔等规定的违法市民,并没有马上处罚,而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提醒、宣传、教育。在金山区,关于佩戴安全头盔的宣传教育更是提前一年就开始了。这也是“条例”还没生效,金山区安全头盔佩戴率已达到97%的原因所在。这个数字让人深刻认识到,宣传和教育是有用的,处罚的目的也绝不是处罚本身,而是为了城市交通更加有序和安全,是为了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利益。
有人也许会说,不能违法停车这难道不是常识吗?还需要宣传教育吗?这话貌似正确,但却忘记了一点,凡事总有例外。
交警是人而非工具,除了承担着普法教育的职责,还有着生而为人的是非判断。违法停车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的不能纵容,但类似猝死出租车司机的意外难免发生。这个时候,多问一句,有时可能是挽救一条生命,有时可能是拉近警民关系,这远比零交流、零互动的执法效果要好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说人性化执法,不是要徇私枉法,而是让执法的过程和效果都充满人情味,这也是交警与“电子警察”的最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