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红色之旅·泾县小景(焦墨) 岸上说话,巧了渔人 养蜂人家 在大连看海 微信,还是支付宝? “正道”与“漫道” 黯然销魂一叉烧
第20版:夜光杯 2021-05-06

微信,还是支付宝?

吴莉莉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是实物货币,祖先们的物资交换是以物换物。如要用牛、马去换稻谷或布匹,那装稻谷的箩筐得排成队、布匹得扯出几里路远,交换才能成功。后来先民发明了以贝壳作货币,贝壳轻巧,携带方便,用它来做买卖轻松多了。所以凡与钱币有关的汉字,都与“贝”字关联,诸如:债、账、贷、赔……仓颉老夫子造字时,是动足了脑筋的。货币运用的历史源远流长,沿用至今业已几千年,其演变的过程也轮不到我讲,所以不敢多说。现在的钞票有纸币与硬币之分,美钞、欧元、英镑、卢布,世界各国基本如此。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几年前,我和复旦大学的一批年轻的教授编写科普读物——《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科技》,彼时我从计算机系教授周傲英先生那里首次听说到“电子货币”一词。他告诉我,今后出门买东西不用带钞票,用电子钱包就行,安全又方便。我很是惊讶,温文尔雅的周教授便耐心地为我扫盲。韶光易逝,岁月如梭,君不见今天满大街的男女老幼,都会用手机对着黑黑的方块图扫二维码。买东西付款时,卖家一句“微信还是支付宝?”问话,买家心领神会,早已举起手机恭候,哪怕一根葱、一块姜。计算机专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的周教授,却不知我至今还不会用。说来汗颜,很对不住老师。

不过,我也没特别地惭愧。人老了,生活的节拍总是慢些,我也常常这样原谅自己的不入潮流。另外还存点小私念:怕自己一时健忘而按错数字,那麻烦就大了(最近脑子不好,丢三落四的)。买小东西,用现金结算很方便;购大件物品,就拉银行卡;再说,居家用电脑网上购物,我也有这“网购”本领。不用手机付款也没什么不方便。生活原本多彩,购物付款方式不是一道单选题,它可以多样化。一次,在超市的收银台前排队等付款。有个涂着口红、穿戴算是时髦的五六十岁女人,用手机结款后闲立一旁,她男人忙着拉开大、小马甲袋装东西。后面的一位阿婆跟上要结账,收银员信口问:“微信还是支付宝?”阿婆惶惶道:“妹妹啊,阿拉勿会用噢。”前面那女人马上扭转头,眼光鄙夷地哼了声:到现在还有人用现钞买物事(东西)嗰?排在阿婆后面的我,愤愤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我们年龄级别是“同档”,付款方式是“同党”。舌战自然不必,腹诽是可以的,以眼光正视那女人也是可以的。她男人识相,拉了拉老婆衣角走开了。

买卖付款时,一句“微信,还是支付宝”的问话很寻常,却也常常搞得不会用的顾客,特别是老年顾客很被动。其实要学并不难,但是不学也没什么错。譬如乘公交车,扫码、拉卡、投币都可以,只要付了钞票,司机还会不让你坐车吗?

前几天,又见媒体报道,出了一种“新”钱,叫作数字人民币。它是以数字形式出现的法定货币,它与纸币、硬币等价。我看了报纸,又经“百度”查询,弄了半天,不过能知道这新名词,总还不算落伍。时代在前进,新事物层出不穷,我得努力学习才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