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其
初次去嵊山岛,听嵊山人把游泳叫作“游河”。可岛上没有一条河呀,原来“游河”就是在家门口的海里游泳。在嵊山人眼前,家门口的海算不了海,充其量只是“河”,那么他们认为的“海”在哪里呢?
青浜岛上,渔民也将家门口的海叫得很小,叫作河浜,去海边游泳说是去河浜游泳。多了一个“浜”字,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江南河浜水乡。
嵊山在嵊泗县,青浜在普陀区,两岛相距很远,把海叫作河的风俗却相同。看来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会理解“近海远洋”,才能发现“近海”的亲近。
嵊山岛民是清一色的渔民,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和孩子去弄汰横。嵊山人把海边的礁石叫作汰横。汰横上有佛手、蛎黄、洋出、海菜等等。只有舟山人才知道,这些生长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水区礁石上的小海鲜,比从大海里捕来的大海鲜更好吃。
弄汰横的专用工具是触榔头,铁铸,一头为榔头,另一头为铲子。弄汰横时,人站到浸润在海水里的汰横上,用触榔头将小海鲜采撷至盛有海水的小铅桶里。
弄汰横有风险,特别是在晚上,弄着弄着潮水涨上来了,你只能游回岸来。礁生小海鲜,现在最难吃到的是“佛手”。它已属濒危资源,采捕要凭许可证,舟山也只有在嵊山岛还能经常吃到。“佛手”的学名叫龟足,龟足看起来很像佛手,于是舟山人就叫它“佛手”了。外地人首次听到“佛手”,常要问“佛”字怎样写,一听“佛”是佛,就会吓一跳:舟山人连佛手也敢吃了。“佛手”用清水焯一焯就可以吃。吃的时候,先放在嘴里轻轻一吮。待鲜美汁水涌入口腔,再咬上一口,肉的鲜嫩在唇齿间回荡不绝。舟山吃货们有句话:不知道“佛手”,还敢说自己是海鲜达人?
有次去嵊山,酒桌上有人叫大家猜个谜语,打一物:“礁上礁下,左邻右舍;滑里滑塌,动动就射;花里胡哨,凹里凹搞;红烧作羹,味道蛮好。”我自然猜不出。原来是“石奶”,学名叫海葵。它长得像植物,实际上却是食肉动物,一种无脊椎动物。
“石奶”生长在礁石下面,就像一把撑开的小阳伞。但餐桌上的“石奶”,其丑可与毛毛虫相抗衡,许多人因此是战战兢兢下筷,不过一入嘴,肯定是“哇!味道好极了”,然后风卷残云般把那盆丑八怪装进肚里。
书本上认为海葵有毒,但在舟山,有一种“石奶”却是美味佳肴。嵊山人都知道,采捕“石奶”,一定要认准色泽褐黄或青黄的,色彩斑斓、形体奇异的不要,这有点像采野蘑菇。
胭脂汤,堪称绝品。
我在嵊山吃过胭脂汤。清汤一盆,汤色青绿,沉有数粒黑壳。拿勺在盆中一搅,嫩嫩的“胭脂玉”便浮了上来。我惊奇于这么一把如豌豆大的“胭脂”,没加任何作料,烧这么一大盆汤,居然也能这么鲜美。“胭脂”是一种看上去像半边蛤蜊一样的贝类。它像鲍鱼一样背着壳,碰到危险时,会用吸盘紧紧吸附在礁石上,所以采挖时一定要轻手轻脚,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抓住它。
嵊山岛的后头湾,是一个原始村落。现在村里所有房屋的外墙都攀缘上了爬山虎、牵牛花、紫藤,密集的绿叶还覆盖了村里的道路,整个村子就像童话世界一般。英国《每日邮报》把它列为“全球二十八处被遗弃的绝美景点”之一。也不知《每日邮报》怎么发现了后头湾,反正消息传来那天,几乎每个舟山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后头湾刷爆。之后几天,赶去后头湾一探究竟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实在太多,当地政府不得不通过媒体告知大家,别来了,后头湾还不具备旅游开发的条件。
嵊山岛古代叫尽山,中国海岛之尽处也。从嵊山岛往东,乘两小时快艇,在那个地图上标注为“童岛”又标注为“海礁”的地方,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界碑。
嵊山岛上,广场叫“尽山”,有一家店铺叫“尽海”,尽山尽海,天涯海角到了。
这么一个偏僻之处,当年带鱼汛期却有十万渔民,岛上号称嵊山第一大街的兴隆街,两三米宽,像一条又细又长的海鳗,数以万计的外地人拥来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