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持坚
1979年,我从黑龙江农场总局报社调到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加入了新华社记者的行列。那时穆青是新华社副社长。隔着远远的距离,我拜读他的新闻佳作,仰视这位令人尊敬的前辈。
那时新华社每年都要开国内工作会议,总社领导、分社社长和总社各部门负责人一起研究全年新闻报道工作。1982年,会议搞了项改革:请一些分社记者参会。我被通知参加。这是我第一次到总社,见到了久仰的穆青。
正是改革兴起的时候,“新华社怎样在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了中心话题,各种情况、矛盾、难解的问题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等都被摆了出来,会议开得热气腾腾。小组讨论我也发了言,讲了在基层跑很充实,深切感受到干部群众对改革充满激情,也感受到他们中蕴藏着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智慧,觉得有许多新闻可写。没想到我的发言被联络员写成简报报了上去,还发到各个小组。隔天又通知我,准备到大会发言。我急忙推辞:这可不行!我是新兵,在这么多大记者、名编辑面前岂能班门弄斧!联络员说,这事穆青等领导都定了,你不要推。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台。穆青也来听了。后来他多次讲黑龙江分社有几只“小老虎”,希望总社和分社有更多这样的“小老虎”。穆青对年轻记者的热情鼓励令我深受感动,平添了前行的动力。
1986年,黑龙江出版部门要出我的新闻作品集,定书名为《写在黑土地上》。我头脑一热,给穆青写了封信,请他题写书名。信发出后心不安了:一个小记者、一本小册子,怎能冒冒失失地去打扰穆青呢?……可没过几天,接到信封上有总社字样的信,拆开一看,是穆青为我题写的书名,而且横的、竖的各写了3条供选用。我顿时醒悟:请穆青题写书名的信中竟忘了告知书名是横排还是竖排的了!看着穆青清秀又富个性的字迹,心里除了涌动着暖意,还有自责和内疚……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离开黑龙江,调到新华社上海分社参与浦东开发报道。穆青已从社长岗位上退了下来。浦东举世瞩目的大动作,吸引着他的目光。1955年到1958年,穆青曾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对黄浦江西面的繁华和东面的寂寞有深刻的印象。这回他特意来到浦东,要看看这片热土的变化。我们安排他住在浦东新建成的“由由饭店”,告诉他,“由”是田字出头,取这个名是因为盖这幢大楼的主人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它展示着浦东农民在奔向新的征程。穆青听了连连说:“农民出头好!农民也能盖大楼了!”我们陪他在浦东转了一个星期,他照相机不离手,一边听我们介绍情况,一边摁动着快门,眼光里满是孩童般探寻和求知的渴望。
有一天,穆青说想吃油条,可是饭店早餐没有油条。他说在上海分社工作时,常在马路边的大饼油条摊上买油条吃,感受市民的生活气息。我们便到外面小摊买来油条。因为隔了几条马路,待油条上桌有些凉了,没有刚炸出时香脆可口。可穆青笑眯眯的,吃得津津有味。
今年是穆青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回首往昔,我写下这些文字,表示后辈对这位新闻界大家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