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浦幼源老先生捐助的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吴迪(左)和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魏岩(右)在与老人交谈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报记者 易蓉
“我的一生做了一点点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一小一大。小的在乡村,大的在上海,两者算是有一点点意义的事,总算没有完全虚度。”
昨天,上海交通大学李府交流中心的“大客厅”里,接过上海交大副校长张安胜递来的感谢状,97岁高龄的浦幼源先生很是开心。一直以来的心愿达成了,他将50万元积蓄捐给上海交通大学,注入“张良起奖学金”留本基金,资助品学兼优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
九旬老人的捐赠心愿
今年1月20日,本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题,报道国防科技大学原校长张良起少将夫人刘杜珍遵其遗愿,将夫妻毕生积蓄150万元捐献给上海交大设立“张良起奖学金”留本基金。读到这则报道,浦老很感动,其中一个小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上海交大要将这笔钱作为“种子”,再募集爱心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捐赠充实以惠及更多学生,“我一直想把一点积蓄支持国家教育,看到这个消息,就认定了这个基金。”
这不是浦老的首次善举。浦老是苦出身,自幼被人收养,一直心存感恩之心。亲历国家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他深感教育对国家的重要。爱人也曾是一位教师,十多年前病重弥留之际就与他商量,夫妻二人达成共识,要将家庭积蓄投入教育事业。2007年,忙完老伴的身后事,浦老将名下一套房产出售,捐献给上海希望工程基金会,用于安徽池州石台县少奇红军小学现教学楼的建设。后来他又陆陆续续捐赠善款或购买物资,在大大小小的爱心慈善活动中尽一份心力。
2016年浦老住进了护理院,心里还惦记着这件事。“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感到捐赠教育事业的事情要抓紧。但是这些钱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归处。”受到张良起少将捐赠的启发,浦老通过本报牵线,找到了上海交大教育发展基金。除了此次捐赠的50万元,他说等自己百年之后,所剩积蓄也要注入这支基金。
没有血缘的有爱“家庭”
捐赠仪式现场更像是一场特别的“家庭聚会”,“亲友”齐聚、见证和支持“大家长”的一份善举。浦老是孤老,昨天却有多位好友相伴,这些与他相差二三十岁的“70后”“60后”都是他以前的同事,几十年来真心实意地陪伴、照顾,胜似亲人。每隔两三天他们就轮流到护理院陪他聊聊天,谁家里炖个鲫鱼汤或是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浦老送去加个餐,老人生活上的大小事他们也总是群策群力。为了方便帮助他的爱心事业,大家还组了个“捐赠行”的微信群,这些年浦老捐钱、捐物,也都是这些后辈为他奔忙、出力。
“他并不是有钱人,只是一名靠工资收入的普通知识分子。他自已生活上非常勤俭节约,从不浪费,却对资助教育事业情有独钟。”挚友代表老汪诚恳地说,“我们与他共事几十年,对他的人品耳濡目染印象深刻,他的这些举动也感染影响着周围的人。我们相信这个社会需要有人做善事,需要有更多的人做善事,社会也需要这种正能量”。
在大家心里,他如同睿智的父亲、师长,甚至他们已经为人父母的子女也常去探望这位知识渊博的“问不倒爷爷”。或许这能回答,为什么这些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几十年来能够亲如手足坚持团聚在浦老身边。“他待人和蔼可亲,乐观幽默,大家都喜欢和他交往。他常说要放下心里的疙里疙瘩,是对自己的好;多做善事有益身心健康。这些人生智慧让我们受益匪浅。”老汪说。浦老酷爱摄影、擅长书法、喜爱京剧,在护理院里也是大家喜欢的“明星老人”。
爱心接续善念传承
确定捐赠意愿时,细心的浦老注意到今年刚刚成立的张良起基金还没有收益,他坚持要将自己的捐款中拨出10万元无需留本,直接用于今年的资助。也正因这份心意,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及航空航天学院的3位博士获得每人3万元的首届奖励。
善意最是动人,善心更值得感念。这份“沉甸甸”的心意和期待,也被大家郑重、用心地托起。不仅是浦老挚友们的呵护,上海交大也格外珍视。“浦老的捐赠令我们百感交集,这次捐赠的规模和数量在交大并不算大,但是这份情怀令人感动,这份心意和嘱托分量很重。”张安胜向浦老承诺,善款将用于老人期望的育人方向,为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获奖学生们也都非常优秀。首届奖学金获得者吴迪在博士期间,已发表12篇高水平论文,申请11项专利,毕业后他将留校加入王如竹教授团队开展制冷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他说:“感谢张良起夫妇和浦幼源夫妇的无私善举,我会牢记嘱托,继续努力,做潜心创新的科研人,也会用行动传承这份善良和大爱。”
“种子”还将持续萌发生命力,上海交大发展联络处处长、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透露,团队还将持续开拓渠道为这项基金扩充,计划今年达到500万元的目标。
记者手记
97岁浦先生精神矍铄,微信玩得溜溜的,听说网购也不在话下,实在可爱。他说他的健康来自精神的力量。他还说,做善事有益身心健康。我信!
原来善良真的有那么大的磁场,让老人与“孤单”无缘。浦老身边这一群“小辈”也已经是做爷爷奶奶的人了,他们几十年不求回报,真心实意,陪伴照顾着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长辈。这何尝不是一个热闹温暖又深情的大家庭?我想家风,是善良。
爱的力量是会传递的,挡也挡不住。无论张良起夫妇还是浦幼源先生的捐赠,上海交大都很珍视,基金会了解到捐赠意愿时,最先想到的是要保障老人生活,在此基础上制定方案。这份温柔和体贴,这份踏实和专业,值得托付信任。
昨天在现场,我发现这群人虽然年龄差有点大,但是长得都有点像嘛,是慈眉善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