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体育学院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上海全民健身发展指数(“300指数”)总分254.4分,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方面情况良好,继续处于“满意”区间。
在运动参与方面,2020年最突出的进展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增加了2%(相当于增加了近50万人),由上一年的43.7%增加到了45.7%。这一增幅是五年来最大的,之前四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也一直在增加,但增加幅度每年都不到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最高,达到了63.0%。快走(健步走)和跑步依然是上海人最爱参加的运动项目。
去年举办的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以“健康上海,人人来赛”为主题,倡导线上线下融合的科学健身方式,满足了疫情期间市民的健身需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共举办赛事活动约7100场,共有1093万人次参与,其中包括:线上赛事活动800场,参与人次643万;线下赛事活动6300场,参与人次450万,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
健身环境方面,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5平方米,比2015年增加了0.59平方米。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1954公里,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556个、市民球场2714片、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669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01个、市民健身房186个。2020年,市民对于体育场地的满意度指数为85.6,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体质健康方面,2020年上海市民的体质达标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其中,成年人体质达标率98.9%、优良率75.0%;老年人体质达标率99.5%、优良率72.9%;青少年体质达标率97.2%、优良率50.6%。上海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2086人,占常住人口比例2.5‰。上海市民的健身素养测评为59.4分,比2019年上涨1分。
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赵光圣表示,上海全民健身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十四五”时期,上海要以编制实施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契机,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领先、上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市,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通过全民健身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志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