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黄宝妹获得习近平总书记颁授的“七一勋章”。正如颁授词所说:她,是“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坚持发光发热,是退而不休的老劳模。”
新中国第一代劳模
1931年出生于上海的黄宝妹有一个异常艰辛的童年。13岁那年,为了谋生,她就每天坐着小舢板,从浦东的家中来到杨浦滨江的日资裕丰纱厂当童工。回忆当年,她感慨地说:“旧社会的苦,如今的年轻人怎么想也想不到。”那时,她每天要工作12小时,站在纺纱机前照看纱线,终日不见阳光,手指常被纱勒出血。每天从家里带去一点干粮,每逢夏季,拿出来吃的时候已经馊了。
正因为吃了太多的苦,当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黄宝妹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正是因为过过苦日子,我才会这么热爱共产党!”在新中国的国棉十七厂,黄宝妹拼命干工作,下班了还要留下来继续学技术,自己学好了还要搞技术互助组,再帮助工友提高技术。
为了减少损耗,提高效率,她探索出一套“单线巡回、双面照顾、不走回头路”的先进操作法,使一个纺织工人的看台能力从原先的400个纱锭扩大到800个,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事们都打趣地说:“黄宝妹是机器的保姆”,把机器保养得特别好。
1953年起,新中国正式拉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22岁的黄宝妹以一人可照看800个纱锭的全厂最快纪录,从上海30多万名纺纱工人里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之后,先后8次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黄宝妹回忆说,坐了7天7夜的火车去北京领奖,沿途看见农民赤膊种地,心里很受触动,决定按照毛主席的要求“纺织工人很光荣,让全国人民有衣穿,责任很重大”,更加努力工作,让劳动人民都穿上衣服。
在她成为全国劳模之后,名声大噪,组织提拔她做了干部,还主演同名电影《黄宝妹》。然而,她却觉得“我是普通女工,纺织业才是我大有作为的本行当”,又满怀激情地回到纺织车间,在车间里一直干到退休,还带领整个车间成为上海市劳模集体,向新中国贡献了大量优质棉布。
党员是不退休的
时光流逝,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青年劳模黄宝妹也变成了大家口中的“黄妈妈”。她一如既往保持着青年时代的激情,用无私奉献浇灌“他乡之花”。
上世纪80年代,黄宝妹被借调到江苏启东协助开办聚南棉纺厂。那时棉纺原料和机器设备异常紧俏,黄宝妹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上北京、去青岛,没日没夜为企业奔走。工作三年后离开时,这个乡办小厂已经非常红火了,她个人却没有向厂里多要过一分钱。
退休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慕名邀请她到石河子市协助筹建棉纺厂。她多次出入新疆,从厂房设计到设备购买、从人员挑选到技术培训,兢兢业业,亲力亲为。有人问:“你既不占股又不领工资,那么辛苦干嘛?退休了享享清福算了。”黄宝妹却说:“党员是不退休的,如果我们党员都能奋斗终身,国家能不繁荣富强吗?”
1994年,黄宝妹牵头20多位离退休劳模集资成立了上海英豪科技实业公司,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公司成立之初就约定,企业不分红,把利润拿出来帮助有困难的老劳模。大家都亲切地称该公司为“劳模公司”。
2006年回归社区后,黄宝妹发现很多居民因工作忙、怕麻烦,小区业委会历经三年还建不起来,她就像年轻时说服工厂姐妹们一样,用“绣花”功夫说服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家园建设,推动小区终于成立了业委会。之后,黄宝妹还积极配合业委会工作,安装监控探头、灭蚊灯,更换破旧信报箱,拓宽应急通道……小区环境更优美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疫情期间,黄宝妹又充分发扬模范作用,带头号召儿孙们和小区居民一起捐款,为“城市守护者”送去爱心和关怀。前不久,90岁以上老人开始注射新冠疫苗后,她又积极报名,实现了四世同堂100%接种。
给后生晚辈讲党史
在杨浦滨江生活了一辈子的黄宝妹,见证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曾蜗居旧里的她,老房子也在去年喜迎旧改。时光如梭,“黄妈妈”变成一头银发的“黄奶奶”,她又找到了发光发热的新路子——给后生晚辈讲党史。
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成立后,黄宝妹积极加入。她和其他讲师团成员一起,秉持“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的理念,开展对孩子们的教育,20余年来为数百万人次的青少年义务举行德育讲座万余场。百老德育讲师团曾受到习近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2016年杨浦区“金色夕阳”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成立,黄宝妹又第一时间报名加入。近期,她还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和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紧跟时代潮流,在哔哩哔哩“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当起“网红主播”,向校区、园区、社区的“后浪”们讲述身边的党史,带领大家一起回顾国家发展,加深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理解和领悟。她的现身说法,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