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飞在梧桐树上“剥芽”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扫码看视频
盛夏将至,申城约130万株行道树,又将为市民送上片片绿荫。就像人需要理发,行道树也需要“剪头”和“保养”,这样才能保持优美的树形,预防病虫害发生,提高抗台风能力,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
上周,正值行道树夏季剥芽的尾声。记者跟随“上海工匠”杨飞飞带领的“业内尖兵”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行道树养护队走上街头,了解“城市理发师”们服务城市的日常。
一曲“四季歌”周而复始
拉起警示带,系上保险带,拿上手锯,杨飞飞几下就爬上了两层楼高的行道树,双脚踩着脚踏枝,修剪起直立枝、内向枝等多余枝条。高空中,上树工闪转腾挪、身轻如燕,不一会儿就汗湿了衣衫。随着“手起锯落”,带着绿叶的枝条不断坠落。地面工一边维护着交通秩序,一边快速收集枝条粉碎,几乎没有扬尘产生。
夏季剥芽,只是上树工们“四季歌”中的一个乐章。每年12月底至次年2月底,养护队要对悬铃木进行冬修,3月补种落叶树,4月补种常绿树。“五一”后,开始对悬铃木剥芽使其通风透光,7、8、9三个月则开展树木防台防汛及人工捉天牛的工作,“十一”后开始修剪除悬铃木外的其他树种。贯穿全年的,还有树木养护等工作。“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季节,我们都在树上。”杨飞飞说。
这支拥有25名上树工的养护队,要负责全区10个街镇、193条道路、近5万棵行道树的修剪养护。40个品种的行道树中,悬铃木约有3万棵,每年每棵要上树4次,如有空洞等特殊情况还要增加次数。其余树种近2万棵,每年每棵要上树2次。“一般来说,冬修季节一人一天要修小树35棵、中树17棵、大树8棵。遇上花溪路那种胸径40厘米的特大树,一天只能修4棵。”杨飞飞说。
“上海工匠”的传承创新
难度高、风险大,导致上树工成为绿化行业中的一个特殊工种,从入行到拿到上岗证,实习期就达半年以上。从战战兢兢到如履平地,几乎每位“蜘蛛侠”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杨飞飞也不例外。
2004年杨飞飞进入公司,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在业内,普陀区行道树养护队历来是一支“尖兵”,蝉联多年市绿化市容局“白玉兰”杯考核冠军,享有“全国行道树看上海,上海行道树看普陀”的美誉。跟着师傅们,杨飞飞学习、传承着“三股六叉十二枝”的传统“杯状型”修剪手法,又探索创新“结合型”修剪手法,还参与研究便携式树枝粉碎设备改良,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探索。
2017年,杨飞飞被评为“上海工匠”。2018年,他带领普陀区行道树养护队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别看队伍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左右,但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也诞生了多位一线骨干。
为民分忧需精益求精
这些年,养护队为市民解决过不少难题,大树遮光了,果毛飞舞了,路牌被挡了……每一单诉求,他们都努力去解决,寻找市容市貌、生态环境与城市宜居间的平衡。
前不久,普陀区绿化市容平台接到12345转来的一单诉求。一位残障人士反映称,江宁路桥(上海造币厂旁边)的人行道很狭窄,路面还有行道树,电动轮椅车无法通行,希望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接到诉求,杨飞飞立即与同事去实地查看,发现人行道最窄处仅容1人勉强通过,体积较大的轮椅车只能在机动车道上行驶。再仔细看,原来几棵行道树的根部有一些树瘤,虽然是树木正常的生长形态,但客观上确实妨碍了轮椅车的通行。经区市政部门核实,路面已无拓宽可能。养护队对两棵树木进行了“手术”,剔除树瘤,并在伤口处涂抹修复剂。求助者再次来到现场,驾驶轮椅车顺利通过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