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破解村里停车难 梅陇曹行闲置林地变身生态停车场 墙绘扮靓乡村 法治建设赋能上海乡村振兴 提升村居颜值 勾画村民幸福生活
第13版:郊野大地 2021-08-20
本市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

法治建设赋能上海乡村振兴

本报讯(记者 宋宁华)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近日,记者从上海市司法局获悉,根据《司法部关于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的通知》要求,决定自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本市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

该活动以“法治助力上海乡村振兴”为主题,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群众获得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精准高效,全市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法律服务在本市乡村地区的满意率显著提升。

据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主要措施包括:

■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以司法所为依托,深化推动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与司法所一体规划、一体建设、资源共享,为乡村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标语标牌、便民服务卡、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方式,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普及到本市乡村,实现全覆盖。

■补齐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短板。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实施“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在乡村地区配备“云律所”、法律服务机器人,提供在线调解、网上申请法律援助、视频咨询等服务,保障困难群众获得优质法律援助。

■突出“三类”服务对象。推动将涉及农民工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切身利益的劳动争议、土地纠纷、养殖种植、环境污染等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对农村高龄、失能、失独、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探索免于经济困难状况审查。积极参与帮贫扶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致贫户,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创新“七办”工作方法。推行“指尖办、全市办、就近办、上门办、轻松办、快速办、优先办”的“七办”工作方法,做到法律援助服务高效化、便捷化、可及化。对于重大、疑难案件,通过案前评估、随案指导、旁听庭审、案后回访等措施保障办案质量。对符合司法救助、社会救助的受援人,主动引导并协助其向办案机关和民政部门申请相关救助。

此外,有关部门还将加强法律援助与公证、司法鉴定工作衔接,引导公证和司法鉴定机构依法为受援人减免公证费、鉴定费。深化“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活动,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异地协作调研论证,降低异地维权成本,做好法律服务网“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留言咨询解答、法律援助案件转办等工作,及时为农民工排忧解难。聚焦农业农村重点产业项目,结合建立“百所联百会”机制、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工作,组织律师为乡村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宣讲涉农法律政策,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开展法律培训,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