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好一个秋 生机盎然  (钢笔画) 篮球在我家 遭遇沙尘暴 “梅花仙子”龚秋霞 车厢温度诠释上海精度 温州五马街
第22版:夜光杯 2021-08-20

车厢温度诠释上海精度

殷骏

欣闻自8月8日起,上海地铁将在旗下11条轨交线路上试行“分区调温”的车厢温控模式,即列车车头和车尾的两节车厢的温度调为“弱冷”,比普通车厢高2摄氏度左右,适合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体弱畏寒的乘客乘坐。我也怀揣好奇特地去体验了一番。

的确,每至夏日,各地某些地铁线路车厢里的温度让人畏惧,“凉风嗖嗖、避之不及”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女士披着披肩围巾、穿着防晒衣外套,孩子盖着毯子的情况比比皆是,就连我自己只要是地铁出行,都会习惯性地穿上薄款西装或马甲以抵御“凛冽寒气”。但由于每个乘客对车厢内空调冷房温度的适应性不同,这个问题在客观上长期存在且众口难调。因此,此次交通管理部门的创新之举,可谓身体力行、体察民情、体恤民意。

地铁公司针对性地选择了拥挤程度居中的部分线路进行试点,且集中在车头车尾两个车厢,一方面能方便体弱畏寒的乘客群体集中乘坐;同时,调高温度、减小风量又给他们尽可能地创造了一个舒适的体感,且也不会影响大部分适应之前车厢内冷房温度的普通乘客群体的乘车体验。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如果有更多人能够接受这一调整的话,可能“适温”车厢会继续有所增加,增至3节、4节甚至更多。如能形成这一趋势,对于地铁的环保、节能而言则无疑是有益的。而且,由于这类有特殊需要的乘客相对集中,或许可以适当增设一些如AED、急救箱等设备,在发生突发情况时,也给地铁客服人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提供了方便。

适温弱冷车厢,更多的是试验性质,并不排斥普通乘客在早晚高峰期等节点共同使用,更不会是畏寒者的专属,但这一举措,却让我们看到了“给老弱病残让座”这一文明风尚以外新的更精准的服务,也让我更加相信:从这个车厢温度调节的举措之后,还会有更多“有温度”的金点子在地铁以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实行。

此外,就拿一直以来困扰老年人的叫车难问题而言,目前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一键叫车”智慧屏也已经进入了社区、医院、楼宇等主要场景。老年人只要按键、刷脸或输入手机号后,就可以进入叫车流程,较之自己使用智能手机方便很多,而对于那些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而言更是福音。

从“拉链式交通通行”到地铁设置“弱冷”车厢,从垃圾分类到推行公筷公勺,从宠物治理到提倡厉行节约、从疫情防控到提前大幅排空内水以防台防汛……这一件件、一桩桩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充分说明:精细化已经不仅是上海城市治理的特色和标准,也成为这座城市公共服务的品格和市民的自觉。精细化从来就不是抽象的、高冷的,它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也是城市“软实力”的最佳诠释,它蕴藏于每一次又多想一步、再细致一点、更深入一分的种种细节里面。

车厢温度,诠释了上海精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