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成立二周年之际,记者和多位生活、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的人聊了聊,他们有的是“老临港”,亲眼见证了新片区从孕育到诞生再到持续推进的全过程;有的是从全国各地赶来,投身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的“新鲜血液”。他们最有发言权。未来新片区如何实现新发展、新跨越?他们的答案了然于心。
研究吃透各项政策
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15个内设机构里,有一个处室的名称很有意思,叫“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曾有不少人疑惑,“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两个看似对立的工作交给一批人来干,如何平衡?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处长吴群峰答道:“我不认为两者是矛盾或对立的,只有管得更牢,才能放得更开。”
在吴群峰看来,制度创新是临港新片区这艘大船的发动机,风险防范则是保障新片区平稳行驶的压舱石。“如果把‘大胆走’的制度创新看成是往高处去的纵坐标,把风险防控看成是往远处流的横坐标,两者同时发力,新片区改革开放的高度与广度都将得到极大拓展,形成一个令人期待的价值坐标系。”
作为一个综合协调性的部门,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既要和市里的各部门打交道、争取支持政策,又要和其他处室一起开会沟通协调。搞制度创新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制度处办公室的桌子上,除了厚厚的会议资料,还摆满各种书籍,内容涵盖区块链、投资期货、电信设备等多领域。
几天前,《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王相龙参与了“三个自主”文件的制定,看着忙活了大半年的成果终于亮相,他感慨万分。去年,王相龙才加入制度处,此前他曾是浦东新区合庆镇的一名基层干部,社区治理很在行,搞政策研究却是头一回。为此他下了一番苦功夫,利用空余时间把此前已发布的各项政策“吃透”。平时除了本部门的会议外,他还会抽空到其他研讨会、座谈会上旁听。半年来,打印的学习资料堆起来有半个人高。
带着产业地图招商
在临港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工作人员编了一条顺口溜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早上天上飞的(航空航天),上午地上跑的(新能源汽车),中午嘴里吃的(生物医药创新药),下午电脑放的(人工智能)。对他们而言,在“会海”和“文海”之中来回切换,早已成为常态。
临港新片区设立之初,就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区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的目标。这是浦东用了28年才达成的目标,临港只有浦东三分之二的面积、不到一半的规划人口,宏伟蓝图如何实现?做大经济总量,抓产业发展成为要紧事。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要推进世界级前沿产业集聚发展,不是什么企业都要,还要抓大放小。”座谈会上,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张彤谈起“成功秘诀”:带着产业地图精准招商。
在招商专员李向聪的电脑里,记者见到了8张产业地图。每一个产业都做了大量调研,按照产业链列成一条坐标轴,每一个环节都标注了行业代表性企业,清晰明了。“我们的思路就跟写新闻报道一样,也是5W——有什么?缺什么?怎么补?什么时候补?去哪里补?”李向聪是来自湖北的一名遴选公务员,刚加入临港管委会不久,谈起招商工作却头头是道。李向聪告诉记者,高科处很忙,新人进来,没人有时间手把手地教,只能靠自己“恶补”知识。“新片区发展的是前沿性产业,做招商的如果搞不懂专业术语,弄不清楚门道,怎么谈项目?如何让别人信任你?所以我下载了大量行业研报认真学习。”
高科处的招商工作人员工作表从上午9时排到了晚上9时。为了追求高效率,他们上来就和企业开门见山,“前三名供应商、客户分别是谁?发明专利、奖项有多少?选择临港的理由?需要帮忙解决的需求是什么?”不务虚,只言实,以结果为导向的务实作风深深打动了企业。
当好金牌“店小二”
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让企业选择临港的一大法宝。如今,“临港速度”持续刷新。位于临港奉贤园区生命蓝湾的迈科康项目从签订投资协议到最后办理施工许可证,所有环节加起来只用3个月。高科处工作人员奚涛是服务该项目的投资专员,他讲述了开工背后的一段“小插曲”。
项目团队在考察迈科康产业园一期规划用地时发现,要完成工程建设,需要填埋一条河。根据水务部门相关规定,填埋一条河,必须在另一个地方再挖一条河道。这涉及审批、水系平衡规划、填埋施工等一系列过程。对于生物制药企业来说,每换一个厂区,设备全部需要重新检查验证,时间周期为2到3年。如果因为填埋河道再等待几个月,必将导致工程交付的时间向后延。“我们等不起了,晚开工一天,就会影响到很多订单的交付。”迈科康的负责人专门坐飞机从成都赶到上海,和管委会工作人员讨论解决办法。
为此,管委会联系各部门前后开了8次协调会。通过航拍镜头查看,工作人员发现迈科康建设的二期地块上不涉及河流,只需要移栽树木,解决起来比较方便。商讨后决定,将两期地块对调,成功避开填埋河流的问题,帮助企业顺利开工。
本报驻临港记者 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