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1日 星期日
扫盲往事 无声,是一种文明 这事,很想说与你听 职业幸福从哪里来 沙漠露营 旧派文人之风骨
第21版:夜光杯 2021-08-24

无声,是一种文明

老田

近日有一个视频在网上流传:一女子在上海地铁里手机外放,乘客劝阻反遭辱骂:到太平间就没声音了。

此类新闻近年时见报道,在气愤于某些人的行径之余,反过来却也可以看出,公共场所应该“没声音”已渐成社会共识。去年12月1日《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写明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这里想说说一点似乎很少人注意到的事实。

若干年前,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车厢里经常“闹哄哄”,噪声源倒非来自乘客,而是来自移动电视。有些喇叭开得极响,坐在下面是一种如坐针毡的体验(当时有些公交司机还会播放音乐、广播等),对于上下班想休息一下的乘客,真是“我太难了”。这实际上构成了“声音污染”。而不知不觉中,这种现象在近年已消失,如今移动电视基本已静音。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此举似乎也很低调,但却引人点赞,从中可见管理者的文明理念确实有了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4G、5G技术的发展,从音乐、游戏升级到短视频,外放也越来越“方便”了。有意思的是,印象中过去外放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因为历史原因,公共文明意识似乎相对较弱;如今观察可见,中年、青年人有此行为者,数量绝对不亚于老年人。换言之,这是一种普遍的精神文明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的现象。

既然“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已是舆论公认的当代文明规范,那么就应该有进一步的措施来保障。目前,如上海地铁虽有守则,但守则不具备直接的法律制约作用,有人认为应设置处罚法规。是否合适,有待立法方面的探讨。犹记,同样是若干年前,几乎每列地铁都会有走“节”串“厢”的乞讨现象,而如今早已销声匿迹;那么同样,若干年后,每列车厢都将是安静而优雅的,对此,我非常乐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