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宋宁华)浦东引领区如何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最大限度推动经济社会加快恢复重振?今年3月15日以来,浦东持续深化实施2022年颁布的首部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通过从行政“许可”到行政“确认”的重大调整,让设立企业像网购一样方便。
记者从浦东市场监管局了解到,目前浦东通过确认制方式共受理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000余户。6月,浦东新设各类市场主体3079户,是5月的4.2倍,已基本恢复到常态水平,经济活力快速重新焕发。
申请很方便
今年6月,东芝电子元件(上海)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公示第一时间完成了监事备案登记。该企业的投资方为东芝电子元件及存储装置株式会社,在中国有7家分公司,客户覆盖华为、中兴、联想、腾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此次因企业管理层调整,急需变更监事。让企业高兴的是,原先需要的申请材料一份都不需要,就轻松在网上完成了监事备案的自主公示。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在完成自主公示的第二天就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到了新监事的信息;确认制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交还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
记者了解到,《若干规定》在准入条件上将“商事登记由政府赋予企业市场主体资格和一般经营资格”调整为“对投资意愿真实性的确认”,这一表述调整的背后是商事登记理念的重大变化,明确登记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和登记事项予以认定并公示,最大限度将经营自主权交还市场主体和市场,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材料再精简
“没想到通过确认制可以这么快完成所有调整,这为我们下一轮融资有序顺利开展,争取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原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孙巍巍告诉记者。
该公司是一家位于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今年4月初,因经营发展需要,急需密集调整股权架构及经营范围。但当时受疫情影响物流管控,16名股东分布在全国各地,已签署文件无法快递到企业。经向登记机关工作人员咨询,企业立即按照确认制的要求,在免于提交股东会决议及股权转让协议等材料的情况下,5月至6月间连续完成3次股东变更和1次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原来,《若干规定》首创性提出,在股东登记确认环节不再收取转让协议;除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投资人)登记外,办理住所、经营范围等事项变更时,不再收取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等文件,相关内部管理材料由市场主体自行留存备查。后续,登记机关则针对相关留存文件的合法、准确、完整性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督促指导市场主体强化主体责任,依法经营管理。
流程更优化
此外,《若干规定》在登记流程上进一步优化,明确“材料清单标准化、办理流程电子化、登记服务智能化”,市场主体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即可实现全程线上办理登记。
浦东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推进实施《若干规定》,这些政务服务理念的迭代更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方便,也释放了行政资源,优化了登记机关的权限和程序,是放管服改革的最好实践。
另悉,浦东在加快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的同时,还持续释放“立法红利”,落实好2021年11月起施行的首批浦东新区法规之一——《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积极畅通市场主体退出通道,目前已有1107户企业受益并顺利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