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伟
疫情前,参观“柯灵故居”的读者源源不断,我随人流上楼。见客厅里挂着还是清代文人张庭济的真迹,欧式铜质人体艺术台灯依旧在茶几上,靠墙仍然摆放着《二十四史》红木书柜,面对展品,时光仿佛倒流……
我珍藏柯灵先生的签名书中,惟有《柯灵杂文选》是在“上海百名作家赈灾义卖活动”上买的。因而,这本有着不同意义书的扉页上只有下款无上款。并钤着扇面造型的“上海作家百年洪涝赈灾义卖,1991.8.30”印章。
数年后,我无意间与柯灵谈及此事。他听后,当即签名送我一本砖块似的《柯灵六十年文选》作“补偿”。此后,只要出版新书,就会送我,前后有十册之多。
柯灵作文以惜墨如金著称,旁人倚马千言立等可取的文章到他手里却成了精雕细琢的“活儿”。1994年秋,柯灵为市重大工程——龙华烈士陵园代笔敬拟总碑文。要将150多年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浓缩于400字之内,谈何容易。为潜心创作,他“躲”进附近的一间陋室。早出晚归,历时半年。于次年清明前完稿。
新陵园落成后,作协组织瞻仰。我伫立在巨碑前,凝视着镌刻的碑文默念道:“巍巍中土,泱泱古国,载深履厚,灿烂光华。浩瀚的史迹,悠久的文明,蔚为勤劳勇敢、艰苦卓绝的华夏精神……”读来让我荡气回肠,震撼人心。可又谁知为写好这篇缅怀革命先烈的祭文,他费尽心力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文献中搜寻,还要在浩瀚的史料中提炼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因常常沉湎于“非人磨墨墨磨人”之中,家里带去的电热杯烧坏了都不知!
脱稿后,出自对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的敬仰,柯灵把撰写碑文所得的1万元慰问金以“一位老作家”之名捐给了“希望工程”。
翌年4月,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专程到上海作协向柯灵、施蛰存、王辛笛先生颁奖牌。我见摆放在大厅主席台前的铭牌评价各有不同,柯灵的获奖词是:“柯灵大师:著作等身,点墨成金。丰富了新文学的内涵,拓展了白话文的境界,诚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当看到“丰富了新文学的内涵”时,我不由想起1986年柯灵先生以客观事实撰文为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这桩公案平反,还历史的一个公正。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史起到了修正和补充作用。次年,梁实秋心怀感激,于台北去世。
1990年4月,梁实秋夫人韩菁清满怀感恩之情来沪拜访柯灵。那天她特意换上红套装,说要给柯老添些喜气。在倾心交谈中,她了却了丈夫的遗愿。
两年后,“支持兴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义拍”活动在东湖电影院拉开帷幕。柯灵献出《柯灵散文选》和《柯灵电影文存》,两部题上词的著作成了拍卖热点。经多番竞价,被一位张先生以3300元竞得。我见他手捧着书兴奋地说:“这是台湾梁夫人韩菁清委托我代拍的,韩菁清在电话里关照,无论花什么代价,一定要拍下柯老的书。”
柯灵年老多病与友人少有走动。但他与几张“熟面孔”为失学儿童献爱心时常“相遇”。1996年9月,我在“首届上海图书节”上看到柯灵与巴老、冰心等签章的《走过半个世纪》1号珍藏本被读者以3万元买走的结果告诉他时。柯灵笑着对我说:“又有几个孩子可进校读书了。”
1998年10月,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巴老胞弟李济生到杭州向巴老介绍到大别山参加“上海文艺石关希望小学”落成典礼的情况。原来,一年前,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柯灵、巴金、冰心、夏衍、施蛰存五位文学前辈出版七十年文选时加印了几套羊皮封面的编号特装本,钤章后进行拍卖,用这笔善款在大别山地区建造一所“希望小学”。我把这喜讯转告了他。柯灵听后欣慰地说:“这样的功德事该多做……”
我缓步来到柯灵先生的那间小书房,陈设如初,所不一样的是堆砌凌乱的书桌上被整理得一干二净。好似这位“磨墨人”笑盈盈地手拎布袋到离家不远的“写字间”做自己的“功课”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