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
新蓝图→施工图→实景画 园区冒出不少“小巨人”“独角兽” 大虹桥 新图画
第4/5版:要闻 2023-03-01
“虹桥人”讲述虹桥故事

园区冒出不少“小巨人”“独角兽”

早上7时出头,李杨从浦东唐镇的家中出发,驱车前往沪青平公路上的移动智地产业园。57公里的路程,大约要开一个多小时,才能在9时前坐进自己的办公室。

2年前,当猎头把公司总裁办主任的职位推荐给他时,往返一百多公里的通勤距离确实是“一道坎”。但在实地考察、当面沟通之后,李杨还是欣然接受了。谈妥的不仅是职位和薪资,还有未来的发展前景。

“我记得很清楚,面试时,老板提的第一个问题就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有关。他问我,公司如何从国家战略中获得发展动力?”这个问题,让李杨精神一振。

彼时,《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刚刚获得国务院批复,“一核两带”的新蓝图徐徐展开。移动智地产业园所处的青浦区恰是大虹桥的枢纽门户,公司的移动互联网定位更是数字经济生态的重要抓手之一。

李杨意识到,距离并不是问题,距离甚至是优势。“从我家到大虹桥要一个多小时,但从大虹桥到长三角很多城市,也只要这点时间。”

“大虹桥是一片热土,身处其中的企业与个人只要顺应发展潮流,奋勇前行,必然有一片新天地。”怀揣这样的信念,李杨成了一名“虹桥人”,见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1.0到2.0的加速发展。

“最直观的感受是园区里的‘小巨人’‘独角兽’越来越多。”他告诉记者,这两年,新搬来的“隔壁邻居”能级越来越高,从过去三五人的初创企业,变成了刚刚上市的行业领头羊,园区里的产业创新生态更加完善。而在今年春节后,他和同事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很大一块工作是接待长三角多地的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上门交流,洽谈合作。

李杨的感受没有错。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发力总部经济,已有500余家总部型企业陆续入驻。亚投资本、远景红杉、美控基金等一批投资管理总部在入驻虹桥后,更是加速布局长三角的自动驾驶、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和半导体、智能制造等优质项目,形成“科创+产业+金融”的融合发展。而在新增“大科创”核心功能后,大虹桥正全力打造市场驱动型科技创新集群,已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超1.4万家。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各区域的发展合力更加汇聚,在区域规划、产业联动、项目协同、政务服务等领域探索立体合作框架,构建了以“虹桥总部+腹地基地”“虹桥贸易+腹地物流”“虹桥商务+腹地休闲”等为特征的功能布局模式,形成了以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虹桥经验”,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虹桥路径”,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虹桥方案”,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虹桥力量”。

两年来,拥有地理之便、枢纽之利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聚集流量和要素,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群和国际市场的交流愈发密切。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打造数字货站,太仓港深化与上海港“沪太通”合作,嘉兴港创新推出“全程转关、一次办理”模式,成功列入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实现中欧线、中俄线、中亚线三大主要线路全覆盖,2022年累计开行53列、总货值13亿元。

依托这片国家战略任务优势叠加的热土,企业更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李杨所在的公司今年既有新项目的上马,也有分公司的拓展,开年伊始就在招兵买马。“当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共生,我们就能感受到集群创新的优势。”做了两年“虹桥人”,他对未来更有信心:搭乘“大虹桥”的东风开出新局,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奔跑。

本报记者 张钰芸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