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务】
■商务区累计吸引各类总部企业500余家
■创设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落地40家法律服务机构
■“中欧班列一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2022年累计开行53列、总货值13亿元
【大会展】
■第五届进口博览会吸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参展
■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
【大交通】
■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线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开工
■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机场联络线、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13号线西延伸,合肥新桥机场S1线等项目开工建设
【大科创】
■探索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首批吸引65家会员单位加入
■全球数字贸易港累计集聚规模以上数字企业2200多家
【产城融合】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虹桥园获国家授牌批复,累计落地125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虹桥百老汇剧场群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演艺聚集群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两周年之际,这片发展热土再次交出成绩单,展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虹桥力量”。2022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69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特别是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全面提速,显示度、引领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在上年高基数基础上,2022年商务区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5.2%,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倍,进出口总额增长8.6%;全年累计吸引重点投资近1300亿元,增长超60%,正成为长三角区域高速发展的新标杆和双向开放的新地标。
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擘画了一幅“大虹桥”“一核两带”宏伟蓝图。“大虹桥”新蓝图如何加速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两年来,三省一市以清单式、项目化、责任制的工作方法论,全力以赴抓推进、抓落实,《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已落地100项,落地率超过95%;明确的29项政策措施已落地26项。
围绕“大商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已经集聚一批国内外高能级企业、机构、平台。其中,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资总部企业、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先后出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内资总部项目储备库相继建立,商务区累计吸引各类总部企业500余家。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和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服务中心揭牌运作,虹桥临空跨国公司(总部)科创园、南虹桥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虹桥新慧总部湾等总部基地加快建设。
加强辐射联动,“大会展”成为服务国内外企业抢占全球贸易制高点的战略支撑。海外新商品通过“进博会上首次亮相、跨境电商零售首次贸易”进入我国市场的路径探索形成。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在苏州、嘉兴、合肥等地设立17个分中心,高效满足各地消费升级需求。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2022年新增国家馆17个,累计开设国家馆71个,吸引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家客商、2万个品牌、9万种商品入驻。
畅通内外循环,“大交通”功能也在进一步夯实,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与国际交流更趋密切。“空铁联运”产品开通苏浙皖大部分城市经上海前往国内各通航城市的双向联运,产品覆盖全国枢纽城市41个、通达645个火车站点。跨区域轨道交通网加快构建,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线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开工,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机场联络线、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13号线西延伸,合肥新桥机场S1线等项目开工建设。
完善创新链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正做实“大科创”功能,“四高五新”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集群。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重点打造数字新经济、低碳新能源、生命新科技、汽车新势力、时尚新消费等五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此外,商务区加强与两带、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协同联动,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提升虹桥海外贸易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等现有20多个平台的功能,实现50个高频事项长三角通办,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企业互动、资源流动。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