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水岸清风(数字沉浸影像) 家门口的医院 买衣记 忆沈燮元先生 沉住气慢慢来,就可以返老还童了 最后的祝愿
第11版:夜光杯 2023-04-22

最后的祝愿

陆正伟

巴老的胞弟李济生没能扛过2022年末的那波疫情,在跨入106岁的前一天仙逝了,令人痛惜。

济生师与巴老分居两区,相距不近。他隔三岔五会到寓所或上医院看望四哥。一次,他与一位身材高大,戴眼镜的友人来到病房。一开口,我被字正腔圆,富有磁性的语调吸引,觉得很熟悉。过后,济生师对我说,他是播音员陈醇。我怀疑自己是否听错,站在面前的就是当年让我如痴如醉的那位播音员?如今我只要想起陈醇口播的《烈火金刚》,尤其像“肖飞买药”那样的经典片段仍会啧啧称奇。济生师见我是陈醇“粉丝”,便说起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济生师与陈醇被下放到吉林农村,与上海知青同样接受“再教育”。三年多的农村生活,成了莫逆之交。后来,在电视连续剧《家·春·秋》的拍摄中,济生师任文学顾问,陈醇配音,配合得很是默契。陈醇还为巴老录制了《怀念萧珊》磁带。巴老把这盒音带放在随身的包内。我见他在杭州,还是住医院。空闲时,会拿出录音机听着声情并茂的《怀念萧珊》。我也跟着听了好多遍。

在北京,我随济生师、老舍之子舒乙、徐钤等到北京医院看望曹禺。那天,舒乙告诉曹禺:“巴老托李济生把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法国编的《平等》整套刊物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曹禺听后说:“这真是宝贝啊!你们要好好保存。”接着对李济生说:“巴兄真厉害,他把几十年前珍贵资料保存得那么完好,厉害,真厉害!”这时,大伙笑了起来,他马上摇头说:“我说的厉害是玩笑话,是本事大的意思。”他的自我解嘲,把我们逗得更欢了。告辞时,曹禺坐上轮椅送我们到电梯口。如此礼遇,我感到借了济生师和舒乙的光。

济生师供职的文艺出版社,有位美编叫陆震伟,与我名字相似,又都爱好摄影,因而,常闹出些张冠李戴的趣事。有作家赠我的书上误写成“陆震伟”的;有说我封面设计得好的;甚至稿酬汇款会错寄的。我与陆震伟神交了近十年。无缘相见。1995年12月12日,我推开病房门,济生师惊奇地说:“喔,又来了个陆正伟。”原来,他是《巴金七十年文选》的责任编辑和陆震伟来给巴老拍封面照。进门后,我与既陌生又熟悉的陆震伟见上了面。不一会,巴老坐着轮椅和王西彦从里间出来,济生师介绍道:“这是出版社的陆震伟。”巴老听了抬手指指我说:“他也叫陆正伟”。在济生师的热情撮合之下,我不仅与陆震伟牵了手还与巴老同框合了影。

1997年,文艺出版社将巴老等文坛老人“七十年文选”的拍卖款,在安徽石关乡准备建一所希望小学。邀请巴老题校名。济生师闻悉后。当天坐车到杭州,把事情与四哥一说。巴老欣然提笔书写了“上海文艺石关希望小学”。翌年10月,济生师再次来到杭州汪庄,向巴老介绍上海文艺出版社去大别山参加“上海文艺石关希望小学”落成开学典礼情况。学校还委托济生师带给巴金爷爷两封感谢信。说着,济生师取出信在四哥面前朗读起来……

2003年4月,吉林卫视台来沪拍摄一部巴老的纪录片。济生师和李辉陪摄制组来到淮海坊巴金旧居门口。我见他抬头看着楼上三哥尧林和四哥曾住过的房间窗户。回忆道:他与文学结缘与两位哥哥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读中学时,三哥从天津不时地寄文学刊物供我阅读。他还说,四哥两度赴朝鲜战场体验生活,这里是出发地。听罢,我为他在门前照了张相。

去年初秋,我与陪护济生师的国煣通话,问及她父亲病情,国煣见父亲精神尚可,便把手机贴在他耳旁让我直接说。我怕他累着,匆匆说了几句祝福语。没想到,竟成了我对济生师的最后祝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