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昨天,笔者去金山区亭林镇东新村采访,这里的农村出租房“旅馆式”管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治理前,东新村曾是“全区最乱的村”。因为毗邻工业园区,村里短时间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东新村因此成为金山区外来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里有500多栋农宅出租,最多时有外来租客上万人。
流动人口剧增,管理却没有跟上,这里一度火灾隐患严重,盗窃案件频发。在金山分局亭林镇派出所推动下,东新村开始探索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旅店式”工作法,参照宾旅馆“租前审批、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管理模式,对出租房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符合安全条件的挂绿牌,鼓励出租,存在安全隐患的挂黄牌或红牌,整改完成前不得出租。
村里还进行了硬件设施改造:电线穿管、厨房外移、电瓶车集中投币式充电、加装监控设备、配备灭火器、安装防火门等。全村安全系数上了好几个台阶,连续两年入室盗窃零发案,飞线充电等火灾隐患也基本杜绝。
昨天对村里农民自建房的走访,意外地打破了笔者对“城中村”固有的破旧脏乱印象:建得高大结实的三四层房屋,外墙上画着漂亮的农民画;出租房屋檐下,摆着投币式洗衣机;每间十多平方米的单间,空调、冰箱、电视齐配,月租金不过500元左右。说实话,这里的居住条件比起市区一些旧小区并不逊色,但价格可能只有后者的几分之一。
东新村是上海今年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5月25日下午,市“两旧一村”专班“城中村”改造推进组牵头联合认定启动改造。改造将活化利用亭林文化,通过水系升级串联滨水多彩场景,完善区域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居住生活及景观品质,同时通过“产城融合”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未来乡村的美好图景的确让人向往,但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改造后,数以万计生活在这里的底层务工人员,还能找到这么廉价实惠的住处吗?无论是村民,还是租住在此的劳动者,都是上海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城中村”改造,也要思考如何为他们留下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