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天山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国画) 小老板的幸福 南瓜 上海记者在广西 不要替别人发愁 为衔春色上云霄 音乐剧“本土化”
第11版:夜光杯 2023-06-17

为衔春色上云霄

王为松

90年前,一位33岁的年轻人花了四天时间写下了一万七千字,我们这代人记忆犹新的是其中几句话:“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但这篇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文献,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他从未谋面的外甥、我的老师王铁仙先生。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中学里背诵的、瞿秋白1933年写就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瞿秋白对鲁迅杂感是这样评价的:“鲁迅在最近十五年来,断断续续地写过许多论文和杂感,尤其是杂感来得多。……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地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有人说,瞿秋白的这篇《序言》不仅成为解读和评论鲁迅及其思想的范本,而且也明确了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学批评史上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方法。

瞿秋白不单单是肯定了鲁迅杂文的价值,并且通过对鲁迅的研究,把鲁迅及其思想,放在具体的革命发展阶段中加以解读。这种“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或者说文学的社会历史批评传统,明显影响了王铁仙老师。

如果说,我们中学时背诵的是只言片语,那么王铁仙老师和他们这代人,记住更多的则是痛苦的经验与深刻的观察所带来的宝贵的传统。长汀取义成仁日,国际歌声动九天。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英特纳雄耐尔”一词,就是出于瞿秋白的译笔。他就义的消息传出后,有人这样评价:“瞿秋白是个很诚实的人。只有非常诚实与道德纯洁的人,才能创造出充满深厚真挚感情和具有特殊感染力的作品。瞿秋白既有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又有人的温柔;既有严格的党性原则,又有幽默与和善。”

作为当年上海大学的学生,施蛰存先生对老师有过这样的评价:滔滔不绝瞿秋白,讷讷难言田寿昌。

与舅舅不同的是,王铁仙老师则更像田汉的讷讷难言。铁仙老师自己就说,不善于交际,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讲话,更喜欢安静地独处。即便是在上课的时候,他也不是看着学生讲,而是“越讲身体越向右偏转,讲到后来就仿佛是在对着窗外在讲,而且时或自己笑起来”。这是他的学生倪文尖教授的生动的描述。但在王老师温和谦逊的表面之下,还是存在着和舅舅一样掩不住的气概,那就是瞿秋白1923年写的:“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

6月18日是瞿秋白烈士就义88周年。从瞿秋白到王铁仙,他们为斗寒潮而检点新泥,为衔春色而直上云霄,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接续传承现代文学批评的宝贵传统,则是我们今天尤应关注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