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阴暗角落的毒贩,和买毒品的人擦肩而过。身体遮掩下,两只手一触即分,一包毒品递出,收回一叠钞票。这种影视剧中常见的“零包贩毒”模式,现实中正被打破。“6·26国际禁毒日”前夕,上海警方披露了今年破获的一起种植、加工、销售大麻团伙案。贩毒和吸毒人员用境外软件订货、虚拟货币付款、预先“埋包”交易,全过程无接触,破案极为困难。
今年2月,普陀警方在工作中获得一条线索:有人通过极为隐蔽的方式,贩卖俗称“邮票”的麦角酸二乙酰胺(LSD)。这是一种强烈的致幻剂,常吸附于印有特殊图案的吸水纸上,故称“邮票”。一张“邮票”大小仅手指甲盖三分之一,含在嘴里就能“吸食”,致幻性是大麻等传统毒品的数倍。为钓出毒贩,缉毒民警也用社交软件订购了一些“邮票”,想通过交货点锁定目标。但毒贩异常狡猾,虚拟货币付款后,只通过社交软件的AI应答功能给了一个取货点。那是宜川地区一个老旧小区的一处邮箱,底部用吸铁石吸着一个塑料袋。
毒贩的这种新手法被称为“埋包”,一般将数十包毒品事先藏在多个地方,记下地址后,为后续毒品交易做好准备。很多老旧小区监控只保留数月,就算地点暴露,也很可能找不到数月前的“埋包”者。为锁定毒贩,普陀警方调阅了小区周边大量视频资料,最终通过“大海捞针”般的搜寻,在海量视频资料中发现了疑点:一男子曾频繁进出取货点和周边多个小区,每次时间极短,且非快递小哥。警方判断,此人很可能是在“埋包”。
今年2月16日,警方将已锁定的嫌疑人赵某抓捕归案,当场缴获他随身携带的一本地址簿——由于“埋包”点太多,赵某只能把每个点都记在了“小本本”上。根据这些地址,警方先后缴获23包、重约208克的大麻毒品包裹,并根据赵某供述,查处了多名曾与他交易的吸毒者。据赵某交代,他此前进的“邮票”很少,卖完后又通过境外聊天软件搭识了一个安徽的上家,通过“人货分离”方式向他买了一批大麻。虚拟货币付款后,他到安徽某地农村,在一处草地里拿到了预先藏好的货,带回上海分装后,通过境外聊天软件加价贩卖。专案组随即赶往安徽,通过调阅赵某取货点周边的视频资料,发现一女子十分可疑,很可能是“埋包”人。警方围绕女子陈某展开调查,发现陈某的毒品均来自一名残疾男子石某。石某因腿脚不便,由陈某开车帮他藏毒。
至此,一个种植、加工、贩卖大麻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石某是团伙首脑,他以亲缘关系为纽带,招揽多位团伙成员。联系到毒品买家后,由陈某、王某等人“埋包”发货。陈某、王某、刘某等人还负责大麻种植和加工。3月13日,沪晥两省联合专案组集中收网,抓获石某、陈某等犯罪嫌疑人8名,缴获大麻制品及大麻原植物近14公斤,以及各类加工包装设备,捣毁4个伪装成茶行的大麻种植窝点,查获大麻活体植株260余株。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贩毒团伙专业性极高,不仅在租赁房屋中搭建恒温、恒湿大棚,还咨询专家,研究适宜大麻生长的土壤成分,培育出了横向植冠达3平方米的大麻植株,并已开始研究大麻嫁接和无土栽培的方法。
本报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