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
这回说说杰哥。
他是喜欢阅读的,曾跟舢姑娘合作主讲巴金的《家》,抢了人家的风头。后跃跃欲试地与另一位女生合作主讲沈从文的《边城》,被婉拒。他转身成了毛主席的粉丝。七年级时背了几首毛泽东的词,诸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
八年级时,他开始读《毛泽东选集》,四十多天,一字一句读完了一至四卷,共1517页。每天发我两三小时的朗读音频,有很有名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外,还有《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党八股》《农村包围城市》《论持久战》等。
读完这个大部头,我想他要歇一阵,结果又波澜不惊地读完了《简·爱》,不到一星期,他又发来60分钟的《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的朗读音频。这令我很惊讶。我把截屏发班级群,并说,孩子们,这是怎样高级的阅读品位啊!老师是大学里半懂不懂地翻阅,四十岁才正儿八经地研读。我说,这是智慧的种子,就此种下了,后面会慢慢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而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也。他看天地、看他人、看自己的眼光会不一样。
这么一说,杰哥读书的劲头更足了。有时一天发三四段音频,节假日,早上、中午、晚上都发几段。说实话,我是没工夫一段一段听的,但每天都会点开一段,跳听,杰哥是不屑自欺欺人的。他读得很认真。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他给我发了一段话:
老师,前面的章节还能勉强看得懂,知道各位思想家对于他们论点的论证过程,但到后来越来越看不懂了,只能略微了解各个学派所要阐述的观点……有人说,一个人的思想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真的很有道理。阅读是思想发展与繁荣的基础,逻辑是思想发展的关键。中国的哲学史非常悠久,人类文明史很漫长,“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全书结尾“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耐人寻味啊。
我回复:你已经到了一定境界了!往往书读得越多,才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少,太浅陋。
但杰哥也有“轴”的时候。进入初三,他有点急迫,总不让自己停下来,课堂上,一个问题下去,等待大家思考,他觉得这没必要,迫不及待地看下面的内容,觉得这是无谓地浪费时间。他希望要么老师直接告诉答案,他迅速地记下来,好像今天得了个宝贝,得赶快把它珍藏起来。我曾严正地警告他,这不是办法,事倍功半。他不以为然,那我一定找机会验证,一道中等程度的思辨题抛给他,果然,一知半解,语言啰嗦,缺乏逻辑。几次下来,他感觉老师给他难堪。上课姿势渐渐改为双臂于胸前交叉,一副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的样子。
我终于约谈他了。我开门见山地问:有没有意识到老师对你的强烈不满?他的眼泪唰地涌了出来。你怎么想?他坦诚地说,和父母商讨过这个问题。你父母怎么看?爸爸不置褒贬,妈妈说,老师对你严要求,是好事。我说,你信吗?他沉默不语。我说,课堂里的“停留”,是细品,是“慢慢欣赏”,你总是急着前行,事实证明,很多东西,你没看到,没看透,久而久之,会形成思想的肤浅,精神的浅薄。因此,我不满你,挑剔你。明白吗?
最后,我送了一本书给他,郑重其事地对他说:老师一如既往地欣赏你,爱你,并深深地拥抱了他。之后,课堂里的他,不再高傲地昂着头,敬畏谦恭。我一下课,他会奔到讲台,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我知道骄傲的小公鸡要“下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