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生动诠释“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你我都能成为策展人吗?
第14/15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3-07-22

生动诠释“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徐翌晟

从今年年初开始启动的“素人策展计划”,彻底把素人与专业人员在美术馆行使的权利颠倒过来。这次,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人员作为策展助理,协助素人策展人提出策展主题,并从近2万件馆藏中挑选出70件(组)作品用于展出,其中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雕塑、摄影、连环画、民间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分为相互独立的五个板块,共同构成“素人策展计划”第一季的展示内容。

“素人策展人”一般会按照喜欢的色彩偏好,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在一段时间内,不断与自己专属的策展助理沟通,一次次地找画,又一次次地推翻,有些人会有明确的指向性,有些则不会。策展的概念,在素人们这里,是一个反复来回“互相折磨”的过程。

重症监护室护士金轶静的策展主题是“把平凡过成美丽的一幅画”,由于工作性质,金轶静工作时间里异常忙碌,馆内助理策展人与她的联系,往往都是在午夜时分。只有到了那时,大家才能认真沟通、揣摩策展的细节和讨论展品的遴选方案,大家笑言像是在做“地下工作”。金轶静经常经历直面生死的场面,她选择女画家鲍莺的水墨作品却像一首典雅、娴静的浪漫主义诗歌,平静柔和的画面与金轶静的工作形成了极大反差,但更接近她的内心的兴趣爱好——旅行般惬意放松。对于生活的热爱渗透在她的日常里,所以哪怕在工作中整日目睹生命的最后一程,她依然能笑着面对。

也许素人策展人对于画的理解并非画家的原意,甚至与画家想表达的原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情感故事、人生故事,丰富了画面的意义。而艺术最有趣的地方正是在于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和绝对标准。

最先答应参与“素人策展计划”的是从事投资咨询工作三十多年的潘敏立,她也是一名非执业注册会计师,每天的工作都在解说和翻译着股市行情。有趣的是,她选择的作品和自己的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潘敏立一眼选中的第一幅作品就是吴冠中的《墙上姻亲》,因为“淡雅的图里藏着很多故事,挡在前面的枝条虽粗细不等,看似杂乱,但偏左的下垂枝条却难以阻止右下角枝条一路向上的勃勃生机。主线条就像一条直线上扬的K线图。”

潘敏立还选择了黑马的雕塑作品,因为“无论是在跑马场,还是在股市,人们都特别喜欢挖掘和投资黑马,希望它能跑得飞快,希望它能涨得很高,从而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回报”。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据他透露,整个素人策展计划的最后阶段还会邀请被选中作品的艺术家一起来和“策展人”会面、对话。陈翔说,老百姓的内心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让很多专业人士吃惊,“素人策展计划”正是“人民至上”办馆理念的重要实践。“我们不仅把美术馆功能延伸到老百姓身边,同时也将策展权利让渡给普通市民,让我们的美术馆真正成为人民的美术馆。”

“这次的策展对专业策展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有些策展或者美育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观众,与普通人还是有隔阂的,有些一厢情愿。我们的供给是不是真正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我们只是自以为知道。在美术馆,老百姓不太敢直白地表达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看法,但是不敢不是没有感觉,只不过怕观点受到否定。”陈翔说,“艺术的社会功能不仅是提高大家的美术素养和普及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途径激发人们的自信心,更勇敢地追求真善美。”

增强了自信心,是物业经理汪建平作为素人策展人的最大感受。物业经理的工作让他平日里关注观展的舒适度和展品的安全性,从未想过与朝夕相处的艺术品有更多的联系。在“素人策展计划”中,汪建平的主题是“我的城”,他从上海农村出发,一路看到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参与了这座城市的建设,实现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朴素的梦想。“艺术是实现理想的一个过程,在我身处的时代里成了砖墙瓦片,搭建了一座专属于我的城。”按照他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他选择了反映浦东近郊面貌的版画、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摄影作品。因为策展,开启了他对于版画的研究之路,“几个颜色如何套准,美术工艺又是如何实现……这对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很有帮助,也让我更热爱美术了。”

素以为绚,每个人都有艺术的潜力。素人策展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述说着各自的真实经历、真切情感和真诚理想,这些看似平凡却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折射出的是时代之光、城市之光和人性之光。

事实上,“素人策展计划”不仅是美术展览,也是老百姓实现艺术梦想的舞台。随着“素人策展计划”第一季展览的揭幕,第二季的素人策展人也即将开启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募。据透露,第二季的招募选拔将在第一季的基础上继续深挖,进一步多渠道寻找不同行业背景的普通市民出任策展人,借助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丰富馆藏策划一个属于自己的展览,分享自己的艺术见解,实现在美术馆策展的梦想。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