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南泉路,一边是居民投诉沿街餐饮店油烟呛人扰民,一边是居民希望留住家门口的“烟火气”,两难困境如何破解?近日,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在主题教育中发现了这一问题,通过特色街区综合改造项目专班牵头街居理事会,用一根“共享烟囱”破解了这一矛盾。
众口难调
“我们在对浦建居委深入走访过程中,发现南泉路1350弄、1320弄小区内时常飘散着油烟味,非常呛人。”塘桥T字形街区综合改造项目专班(以下简称“专班”)负责人倪唯婷表示,专班会同相关部门召开居民座谈会,发现大家众口难调、需求各异。不少居民提出,能否将沿街餐饮企业取缔,这些餐饮企业的油烟问题困扰居民多年了,但一直未能解决。
但当专班再次搭建平台,开展居民听证会的时候,另一部分居民又提出反对意见,“如果这些餐饮店企业全都关门了,我们去哪儿吃饭?”
此外,餐饮店商户也提出,“我们在南泉路上已经经营多年了,对塘桥也有了感情。现在我们已经主动清洗了油烟净化装置等,而且目前还在合同期内,不想搬离塘桥。”
是去是留
沿街商铺是去是留?油烟问题如何解决?这成了专班亟需解决的事情。
为了打造精品城区工作顺利开展,快速提升塘桥辖区内街道居民生活品质,专班开展全面走访、调研,发现T字形街区沿街商铺餐饮行业密集,商铺毗邻居民区,部分商铺油烟管道设置不规范,导致油烟扰民情况较为严重。大部分餐饮店排烟口直接对小区排放,给小区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情况下,街道环保管家也实地勘察提出建议,“共享烟囱”有望解决目前商铺油烟与居民的矛盾问题。“共享烟囱”这一议题摆上了专班的桌面。
“共享烟囱”如何施行?这不仅仅是街道建设工程的一部分,更关系到了居民区、商铺方、后续管理方的责任和关系协调。
记者了解到,“共享烟囱”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爬楼”。要建设共享烟囱,首先就是要“爬楼”,因为烟囱出风口要高于建筑物本身,烟囱势必要借用公共楼道外立面。建设的前提就是要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在设计方案出来之后,在专班的牵头下,居委开展民意征询工作,对于100%同意“爬楼”的楼道开展加装烟囱工作。南泉路1350弄率先获得全民同意,全体举手希望街道开展“共享烟囱”加装工作;之后南泉路1320弄也希望加装烟囱。有了群众的基础,专班开始做商铺方的工作。
“爬楼”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纳管”了。“共享烟囱”装好了不纳管,就如同虚设。由于涉及商铺的实际利益,部分商铺有些抵触,专班多次走访商铺,多维度开展政策、法律普及,商铺方也陆续感受到,“纳管”可以减少油烟扰民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有助于商铺的长久经营;于是纷纷表示,“共享烟囱”建设完毕之后,愿意“纳管”。
共治共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化”烟管也成为了重头戏之一。时下正好赶上浦建小区综合整新,为了避免二次施工,“共享烟囱”与小区综合整新同期开展。专班特地请了小区综合改造的设计方共同参与“共享烟囱”外立面的设计,力求与小区整体规划相符,将“共享烟囱”融入到小区整体中,使得“共享烟囱”具有独特的功能之外,更具“美感”。
“不考虑‘管养’的建设不是好建设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专班在“共享烟囱”后续“管养”方面,也跨前一步,组织商户自治自管,综合考虑后续运营维护。计划未来由专班牵头,与居委、业委会、物业、商户形成“共享烟囱”管理维护自治联盟,多方参与,共同对后续的养护、清洗、维修进行共商共治、自治自管。
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居民提议、商户参与、整体规划、自治自管等多方面,塘桥版的“共享烟囱”应时而生。目前已经完成方案设计,预计今年年底施工完成。“一根共享烟囱,承载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搭建起了居民区与沿街商铺共治共商的桥梁,呈现出了塘桥‘样板社区’的新典范。”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