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采访零星旧改,经历了这些年最多的变数。
很多采访对象原本答应好好的,一转眼就变了卦。仔细倾听大家的心思,其实都能理解:企业怕新闻报道之后,原本尘埃落定的事再起波澜;居民怕大家误解,认为拿了更多的好处……这些事前犹疑、事后退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零星旧改之难。
今年两会上,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提速加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龚正市长在答记者问时承认,这件事难度很大,光从资金需求来说,根据初步计算,“两旧”改造需要6000多亿元,这是很大的资金量。“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
“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到2025年要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近40万平方米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承诺铮铮,但背后的压力如山。
以静安区为例,今年要完成的10幅零改地块,大约需要投入205亿元资金。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静安区的财政收入虽然增加了6个百分点,但也不过150亿元出头。一个区发展大事、民生实事有很多,不可能只抓一点不顾其余。正因如此,静安区在零星旧改中探索引入更多力量,其中200亿元,由区属国企融资,减轻区财政的资金压力。但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后期资金平衡的压力非常大,难度非常高。
零星旧改为何如此紧迫?这次采访中我们看到的那些笑容,那些眼泪;听到的那些欢呼,那些喟叹,都是注脚。
93岁的老人徐凤英1954年嫁到静安区238街坊的新赵家宅,如今依然和儿子儿媳蜗居在25.1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70载的风风雨雨,让这里的房屋外墙脱落、管道堵塞、电线老化……加上附近路面不断整修带来的地势变化,让马路越来越高,下雨天家里常常内涝。每年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居委会都要出动抽水泵,将徐阿婆家漫到小腿高的积水抽出去。“一听电视里说要下雨就头疼。”徐阿婆一直期待,有一天可以不用再盖晒不干的被褥。
这次儿子下班回家把门口拉了旧改横幅的消息告诉她时,徐阿婆又惊又喜。“一直都在等啊,弄堂里好多老人都没等到这一天,我是幸运的。”
是的,有些老百姓已经等了太久,而且还有人在等待。
关键时刻,国企见担当。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有一条可以不断走下去的路。正如专家所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意味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力量,都可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但这需要从体制机制甚至顶层设计上开拓创新,才能让更多的社会力量都有可能,也有能力参与城市更新,把这条路越走越宽,让每个人都能为城市建设、为家园美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