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南七村加梯楼栋外貌
老年居民使用电梯,出行便利多了
上南七村具备加梯条件的楼栋占多数(模型上插旗者) 受访者供图
装电梯关系到“悬空老人”等人群的下楼难问题,有不少“卡”在一楼居民意见不统一。近日,记者从浦东周家渡街道获悉,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街道聚焦加梯的民生工程,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挥居民“带头人”作用协调加梯矛盾,一些老旧小区的加梯率已达到50%以上。
因为淋过雨
所以为别人撑伞
“我原来住在5楼,因为没有电梯,特地把房子换到同一个小区另一幢楼的一楼。年纪大了,爬楼梯实在太痛苦了。”在上南七村,记者见到了68岁的李金娣。她告诉记者,当得知小区开始加装电梯,“因为自己淋过雨”,她决定“为别人撑伞”,牵头在楼栋里协调加梯事宜。
一番摸底下来,果然主要反对者集中在一楼,除了李阿姨外,还有三户人家。在邻居们互相做思想工作下,两户居民投了赞成票,只剩下最后一户居民,作为楼组长的李阿姨决定用情理交融的办法,“专攻”这户人家。
为此,她将心比心地向这户邻居解释,担心电梯声音吵?“我是老年人,睡眠不好,特地去打探过。电梯平时不用的时候停在楼上,噪声不会影响一楼居民。我都不担心吵,你们小年轻怕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她还特地带这户居民去看其他加装电梯后的“样板间”。一楼采光等不但不受影响,政府部门还会结合老旧住宅整新工程,对一楼的楼梯间重新装修,楼梯堆物没有了,拐角等空间还巧妙设置了收纳空间,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楼道里清清爽爽,一出门心情也好了。”李阿姨说。
在疫情中,楼道的居民们发挥守望相助的作用,原本相见不相识的邻居们相识互助,感情的黏合度更加紧密了。考虑到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情分,最终,一楼最后一户居民也表示同意,促进了加梯工程顺利完成。
“老房有喜”
加梯楼栋超半数
记者了解到,在李阿姨等“模范楼栋”的带动下,上南七村的70个楼栋中,具备加梯条件的已经有55个,已有34台加装电梯签约,目前竣工运行的达到21个。尤其是今年以来,有11台加装电梯工程签约,“老房有喜”的楼栋达到一半以上。
83岁的老人宣文英告诉记者:“我家住在5楼,要不是装好电梯了,这条命恐怕早就没了。”去年底,宣阿姨身体出了毛病,每天要去医院吊瓶近半个月。“要是没有电梯,光这上上下下的就吃不消,病情恐怕很难痊愈了。”老人由衷地说。
因为加梯,邻里们的感情也更上一层楼。有位顶楼的邻居感恩一楼居民对加梯的支持,在装修自家楼梯间的时候,“顺便”也把一楼的楼道整治一新。
上南七村党总支书记徐玲说:“现在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加梯,尤其是街道加梯专班给予了大量支持。加梯的最大难点不是经费问题,而是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尤其是让居民达成统一意见,是最重要的一环。为此,需要发动居民力量,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来复制推广,以一个带动一排,以一排带动一片。”
据悉,如今上南七村居民区党组织对加梯工作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做到“职责清,任务明”。定期组织加梯政策学习,分析加梯难点问题,制定化解矛盾方案,让每个成员在面对居民做工作时有问有答,心中不慌。通过党员组织生活会、居民代表会议、楼组长会议、组团式服务以及社区云、微信群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电梯加装进行大力宣传。截至目前,已签约30台,成功使用20台,完成成片化可加装电梯楼栋的50%目标。
工程监督
一丝不苟保质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周家渡街道加梯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街道是浦东历史较为悠久的街道,成立于1958年;现有81个自然小区,其中63%为老旧小区,实有人口12.73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43.88%。为此,街道党工委将给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逐步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程,在街道辖区内,目前共签约136台,交付使用60台。
在推动加梯工程“加速跑”的同时,居民区党组织对其监督力度也没有丝毫松懈。比如,上南十二村居民区党总支携手红色物业党支部,共同落实三个监督:施工监督、质量监督、资金监督。党总支委员和物业专职人员施工过程阶段全程监督,对使用的厂家牌号、钢筋的规格、防水的落实、污水管的排布等等一一核实监督,杜绝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居民区工作人员及时把照片发到楼组微信群,让居民们能放心使用电梯。同时,严格把关资金流动,及时公示每笔金额流动情况,让居民们对加梯钱款的使用放心、省心。
加装电梯极大方便了居民日常出行,后续维修和保养更深深牵动居民的心。记者了解到,上南三村居民区作为周家渡街道加装电梯的佼佼者,在加装电梯的后续维保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居民区党组织当起了“红娘”,牵头组织业主与物业公司协调对接,与浦东房管集团下属振南物业公司签订了电梯委托管理服务协议。上南三村物业接管加梯,为物业参与加梯后续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
“后续,街道还将积极复制推广成功模式,不断探索并完善电梯维保新方式,努力形成内容全、用途广的维保体系,力争让更多群众在加梯后享受有序的运维管理服务,确保加梯工作真正惠及百姓。”周家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