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蟹王”(左)“蟹后”亮相,分量都比去年重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蟹王”642克,“蟹后”521克。
立冬已过,却是大闸蟹膏满肉肥之际。昨天,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七届蟹文化节暨2023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沪举行。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地120家单位选送的28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奥斯卡奖”。最终,来自南京市高淳区的公蟹与来自江西省吉水县的母蟹分别夺得了“蟹王”“蟹后”,均比去年的重了一两半左右。
都说“秋风起,蟹脚痒”,立冬前后是最佳品蟹季,有何依据?上海食品学会理事长、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锡昌介绍,通过测定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10月之后中华绒螯蟹体肉中和性腺中呈甜味物质含量和呈鲜味物质含量分别有显著提高;而性腺和肝胰腺中呈苦味物质含量有所减小。“从滋味品质角度来讲,10—11月是吃螃蟹的最佳季节。”王锡昌建议,如果是3两的雌性中华绒螯蟹,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用不要超过4只;而如果是3两的雄性中华绒螯蟹,一天食用不要超过5只。
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介绍,自2014年以来,全国河蟹产量虽已基本稳定,但养成规格却不断攀升,大规格蟹的门槛已从当时的雌蟹3两和公蟹4两,提升至当前的雌蟹4两和公蟹5两。随着规模的提升,品质也不断增强,全国河蟹产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质量时代”。
“今年的大闸蟹个体大、品质好,而价格相比去年几乎是‘腰斩’,消费者可以很低的价格品尝到质量好的大闸蟹,是难得的品蟹‘幸福时刻’。”王成辉说,“当下,全国大闸蟹已集中上市,量足质优价格低廉,正是品蟹好季节,广大食客可速速行动,大快朵颐。”
记者获悉,上海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自本世纪以来,上海河蟹产业坚持种源和成蟹双轮发展,成效明显。“上海本地大闸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已进入全国前列。今年由于良种、良法的高效配合,加上气候条件整体较好,上海河蟹的产量、规格和品质达历史最好水平。”王成辉表示。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