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邓伟志
2023年11月6日的《新民晚报》用4个版的篇幅率先报道了当天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盛况,读后产生了提笔写几点感想的冲动。
一位女科学家说,她当初知道自己获奖时,“有点蒙”。另一位说,他得知获奖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说明他们获奖是不期然而然,获奖不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我在想:他们如果成天追求的是“得奖,得奖”,恐怕就得不了奖了——专心致志是做学问的学者必备的动机和出发点。
论坛上一位诺奖得主说:“年轻人不应该拘泥于做权威的跟随者或满足于‘蹭热点’做实验、发论文。”如果把他的观点改用上海话说,就是不要做跟屁虫。用焦裕录的话讲,“吃人家嚼过的馍不香”。学者要独立思考,敢于创新,不可总是鹦鹉学舌。“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这才是学者应有的胆略。
论坛上还有位诺奖得主讲:“如果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事,那么不太容易失败。如果你要去应对富有挑战的有趣的事情,那么必然遭遇失败。但这样的失败过程就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是一件非常酷的事!”紧接着另一位科学家又说:“科研应该允许有犯错的机会,尤其对青年科学家来说,错误和失败都是值得被拥抱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宽容失败是科学家不可缺少的胸襟。
报道说,一位顶尖科学家把科研比作爬山,说:爬上了一个高峰,可能是“假高峰”,因为还有更高的高峰。他这话就是我们中国古诗上写的“山外有山楼外楼”,爬上高峰莫骄傲,还有高峰在前头。——认识到学无止境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过山车。
上述科学家讲的是自然科学,其实也适用于社会科学。讲的是科研,似乎也值得诸多领域的从业人员参考。其实,各行各业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科学性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