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竺安
手碟体验课、书法课、声乐课、朗诵课、中国舞……各类培训课程常常座无虚席,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夜校成为当下人们热衷的好去处。 ——编者
对夜校认知的颠覆,始于数年前的一次探访。我听说地处东部的某区工人文化宫出了一件奇事:原本三请四邀职工都不愿来的夜校培训,现在只有“秒杀族”才能抢到课。
我当即赶去“眼见为实”,至今记得那个令人震撼的上课场面。当晚,教手机摄影的偌大教室坐了上百人,人手一台手机,黑压压一片,鸦雀无声地听老师讲授。这令我想不到也想不通,以往,无论哪个区或街道举行培训课,哪怕是在白天的上班时间,每个企业分配到参加名额,工会干部都会想方设法拉人头。有的培训上级明确需要检查出席情况清点人数,基层工会干部为了确保与会人员不迟到、不早退,还要报销车费、饭贴。就拿我来说,有一次工会财务工作培训,领导让我去,可我又不从事这项工作,勉强到场,坐在角落里唉声叹气,只盼早点散场。
可是,多少年冷冷清清的夜校培训,怎么一转眼就火爆异常?
与人头簇拥给我的震撼相比,更令我瞠目结舌的是,夜校开出的相声课竟然也是爆满。星球人都知道,相声一般活跃在北方,苏浙沪一带历来推崇滑稽戏,虽然近几年滑稽戏日渐式微,名角大牌没出现一个,而相声随着春晚传播,尤其是来自天南地北的新上海人增多,受到了追捧,但一个区工人文化宫开出的相声培训班,四堂课,堂堂18个学员满座,这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
给我揭开奥秘的,是工人文化宫夜校校长。她告诉我,以前,确实是像我记忆里的场景,如果要开夜校培训,主办方需要设立主题,邀约老师,按每个街道分配名额,培训前还要再三再四通知“准时到”,结果,迟到早退还是一大堆,课间,睡觉的聊天的不乏于人,主办方尴尬,老师难堪,基层办事的还抱怨。
校长说,为何辛辛苦苦还不落个好?我们仔细分析了原因,发现是信息错位造成的。因为无论什么培训,总有人需要有人不需要,需要的人,拿不到分配的名额,就失去了机会;而不需要的人,却被分配到名额,其结果肯定是不情不愿,甚至缺课。而谁需要谁不需要,无论主办方还是基层,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其实都无法掌握。
那么,有没有适配的手段,使机会直接对接青睐者?信息时代,让这个愿景变为现实。作为上海第一家“吃蟹”的区,这家工人文化宫率先推出了App抢号,即所有培训活动面向公众,活动报名时间统一上线,谁愿参加谁手速快谁先得。“要我来”变为“我要来”,看似一个小小的改变,却是一个划时代的举措。从此,夜校培训课再也不用各方吆喝,给车费饭贴更是想也不要想。由于信息适配度达到100%,且都是需要者自主报名,培训课顿时“一座难求”,基本一上线就是秒光。很多上了年纪求知欲又极强的退休人,更是演变为“秒杀族”中的主力军,在家喝着香茗候着,到点立马开抢,什么课都给一扫而光。
那天,相声课学员小李告诉我,他是市郊一个区的职工,抢到课后,下班匆匆赶来,听完课再匆匆赶回去,单程路上两小时,晚饭就在路上解决。问他为何赶那么远的路来?小李说,喜欢呗。再说会说相声,可以使自己看上去更幽默,更具吸引力。
那天后,我也爱上夜校,特别是退休后,立马也成了“秒杀族”,有事没事,拿出手机查找信息,一旦发现有新课推出,感兴趣的就候着时间报名。什么摄影课、绘画课、书法课……抢了不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丰富了老年生活。而这些知识,也使我重新发光发热。外出旅游,以前都是别人替我拍照,如今我却当上了手机摄影师,这里一张那里一张,用课堂上学来的知识服务别人;老朋友聚会,也能附庸风雅,拿起毛笔写字,拎起画笔绘画,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自己玩得高兴,朋友被逗得开心,也就自得其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