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长三角人”由“好邻居”变“一家人” 一体化发展,可感知的幸福
第2版:要闻 2023-11-30
一张网、一扇门、一张卡、一家亲……一体化画卷绘就幸福民生

“长三角人”由“好邻居”变“一家人”

如果要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画一幅画,你会画什么?是早出晚归跨省上班的日常,还是进一扇门办四地事的便捷?是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上海专家看病,还是说走就走随处可落脚的惬意晚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一幅幅关于老百姓日常出行、办事、医疗、养老等方方面面的民生图景,让国家战略有了鲜活的“面容”。

一张网

跨省出行如串门

“以前复兴号没有开通,合肥到上海的高铁频次也没有这么多,现在最快不到2小时就能到合肥。”随着高铁的开通,合肥客运段高铁一队列车长杨倩的“双城生活”越来越方便了,“中午11:30从家中出发,到上海虹桥站坐下午1:54的高铁,3点多就到合肥了。”

纵横交织的高铁网为三省一市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双城”生活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一道风景线。与此同时,加载了交通、文旅等功能的社会保障卡的推广和应用,让长三角城市间出游可享“同城待遇”,一卡通行。

今年“五一”,浙江杭州的黄女士带家人到安徽亳州走亲戚。“我们在曹操地下运兵道和花戏楼等景点游玩时,都是直接刷电子社保卡购票、验票,非常方便。”黄女士说,刷社保卡买票验票操作很简单,现场也有工作人员提供帮助,省去了现场排队购票或用手机支付的麻烦。特别是同行的老人和小孩,也按照当地标准,直接减免票价。

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6600公里并且还在扩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67万公里,33个省际高速公路接口让省际通行时间明显减少;三省一市累计发行超4000万张加载交通功能的第三代社保卡,可在长三角全部设区市及全国318个城市乘坐公共交通一卡通行……越织越密的城际交通网与都市圈通勤交通网,正不断消融长三角时空中的“断点”,让“长三角人”由“好邻居”变“一家人”。

一扇门

关键小事跨域办

在上海,进一扇门办四地事,已经成为很多融入生活、工作在这里的“长三角人”的生活日常。2020年,在长三角“一网通办”的总体部署下,上海公安机关有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安业务跨省通办,也就是在这一年,康健派出所的办事窗口搬进了社区事务受理中心。

“在我们的办事窗口,可以为长三角居民办理包括跨省户口迁移、新生儿入户、身份证首次申领、临时居民身份证申领等业务。”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康健新村派出所窗口民警印君说,这些高频“关键小事”的跨省通办,为“长三角人”办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记得我们办理的一起长三角新生儿落户业务,孩子的父母都是浙江户口,当时疫情影响,往返沪浙两地非常不方便,以至于孩子出生将近一年都没有申报户口,孩子又有先天性疾病,没有户口,看病困难。”

2021年6月,孩子父母得知长三角新生儿入户可跨省通办后,马上到窗口询问并办理,2天后,他们就收到了载有新生儿登记信息的户口本。“目前,除了一些出于安全考量,明确必须要本人到场的事项,几乎所有公安所涉政务服务业务在长三角都已经实现了‘跨省通办’。”上海市公安局指挥部国合处长三角警务合作科科长王惠东说。

新生儿跨省入户、结婚登记跨省办理、长三角出生“一件事”……2019年5月,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长三角“一网通办”正式上线,至今已有152个政务服务事项可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

一张卡

顶级专家门口看

安徽马鞍山的胡先生退休后常居上海,因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以前他要从居住的浦东,转3趟地铁,到位于浦西的马鞍山医保服务站报销“慢特病”门诊的费用。“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开通后,胡先生只需带着社保卡,到就近定点医院,便可以完成挂号、就诊、拿药,还可以直接刷卡结算,省去了路途的奔波。

“我是周一在总院看专家门诊,周二到无锡分院做手术,周三在分院看专家门诊,周四、周五回到上海总院做手术,周末可能在上海也可能在无锡,进行一些学术交流……”这是瑞金医院无锡分院普外科执行主任孙晶一周的行程安排,而这里的许多医生都过着和他一样的“双城生活”,只为把最好的医疗资源送到病患身边。据统计,已有700多名上海瑞金医院专家在无锡分院完成执业注册,并定期开展诊疗活动。对无锡人来说,在家门口看“上海专家”,已经成为现实。

在长三角,不论是医保跨省结算、检查结果互认互通、远程医疗咨询服务的应用,还是一家又一家顶级医院分院的落地、一个又一个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及科联体的成立,长三角地区的医疗“朋友圈”正不断壮大,优质医疗资源加速共享,惠及更多有需要的病患。

一家亲

异地养老也舒心

今年是陈伟莉在嘉兴逸和源湘家荡颐养中心的第7年。陈伟莉是上海人,不过十多岁便离开了上海,在内蒙古生活了40多年。2003年,退休后的她和老伴一起,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定居宝山,2016年老伴离世后,她重新规划起自己的未来。

按照她一个月7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想过得舒心自在,她把眼光转向了嘉兴。“一个朝南套间30多个平方米,配套齐全,整体环境也不错,房费一个月3400元,性价比很高,最重要是有事‘叫得应’。”在逸和源嘉兴基地,1600张床位的800多名常住老人中,近六成来自上海。随着交通出行、医保直接结算、长护险异地结算等配套服务在长三角地区不断完善和持续探索应用,异地养老成为很多老人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和陈伟莉不同,陈国旗的养老方式更像候鸟。平日在家帮着照顾孙子,遇上暑假,他就会和爱人一起,约上一群老友“躲”进浙江衢州七里乡,过上一两个月悠闲的避暑生活。原生态的山水,独特的小气候,让七里乡成为备受上海老年人青睐的避暑康养之地。每到暑期,常住人口2000多的七里乡,4000多个农家乐床位一床难求,其中70%—80%是上海游客。

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要加快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鼓励推行长三角区域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式养老模式。对于老人而言,心安之处即是家,有了政策的支撑,长三角各地生态环境优秀的“后花园”,都有望成为老人们“家中的花园”。

本报记者 毛丽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