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丹)台风预报,向来是国际气象领域的一块“硬骨头”,而它又是防台减灾的首要问题:台风预警中提前3—5天(即72小时、96小时和120小时)的路径预报可为人员疏散撤离和财产保护赢得宝贵时间。近日,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未来,研究中心将聚焦当前防台减灾中“急缺新”的技术和科学问题,以人工智能台风模型为核心,开展台风科学试验和台风多学科交叉研究,实现亚太区域的台风预报准确率和有效预警提前量全球领先。
最强台风未来或更强
中国沿海是东亚地区登陆台风数量最多的地区,华南(广东、广西和海南)年平均登陆台风数量约5个、华东(福建、浙江和上海市)约3个、台湾约2个。“每年,中国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侵袭,带来极大的破坏和伤亡。随着沿海城市的数目增加、城市面积和财富不断的增加,台风造成的灾害日益严重。此外,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也改变了台风的活动,包括它的生成位置、移动路径、强度和降水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为的气候变化更为明显。”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荣休教授、亚太台风研究中心科学主任陈仲良表示,过去70多年的资料和研究显示,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有很大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在华南地区,台风登陆的个数有所减少,但登陆时的强度却有增加的趋势;而在华东地区,台风登陆的个数和强度均在上升。“至于未来人为气候变化的影响,普遍的结果是,台风登陆的个数可能会下降,但最强的台风可能会比现在的更强。此外,针对气候变化对特定区域的影响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这也是为什么研究中心要组织亚太地区各国及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参与台风预报关键科学问题联合攻关,为亚太及全球国家和地区提供防台减灾业务技术示范。”亚太台风研究中心负责人汤杰说,要对路径进行准确预报并非易事。
研发台风智能模拟器
亚太台风中心于2021年揭牌成立,落户上海临港。它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国际性台风专业研究机构,也是防台减灾公益性的国际多边合作平台。成立之后,中心就一直在尝试联合开展多项台风试验。去年9月,“梅花”来袭,它不仅是我国唯一一个登陆点属于四个不同省份的四登台风、本世纪以来首个登陆东北地区的台风,也是1950年以来登陆上海最强的台风。亚太台风研究中心“追风团队”一路追随,完整记录了台风穿过上海这座城市的轨迹:从海边到郊区,到市区、市中心,再到郊区。不仅如此,“追风团队”还来到了浦东新区对台风“梅花”进行观测,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在超大城市核心区对台风强风风场结构展开的高精度观测,更首次直接观测到了东方明珠周边区域高楼核心区的台风风场。汤杰说:“结果的确发现台风经过陆家嘴区域时出现明显异常的风场结构特征,这可能为沿海超大城市的防灾提供进一步指引。”
“台风的路径、强度都会受到内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要弄清这些变化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率,一方面要从观测手段的多样性入手,另一方面也要提升预报模型的‘学习能力’。”汤杰介绍,据《行动计划》,未来三年,研究中心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组织亚太地区各国及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参与台风预报关键科学问题联合攻关,为亚太及全球国家和地区提供防台减灾业务技术示范,实现亚太区域的台风预报准确率和有效预警提前量全球领先,推动上海成为世界级台风科学研究高地。“我们将通过实施以人工智能台风模型为核心,以台风科学试验和台风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保障,牵头国际合作和推广‘3+1’台风国际大科学计划,包括推动台风外场观测覆盖亚太远海区域、引入人工智能研发台风智能模拟器、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台风全民早期预警,以及搭建国际台风科技交流和人才培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