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共筑标杆  共谋创新  共享服务
第2版:要闻 2023-12-03

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本报评论员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2020年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重大战略主持召开的第二次座谈会。

从“扎实推进”到“深入推进”,一词之变,内涵深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发展质量效率和辐射带动作用仍需提升,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一体化尚需努力,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还需进一步向纵深拓展,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和发展还有不少短板。

经历第一个五年的探索与实践,长三角一体化取得了瞩目成就,尤其是在各种硬件的联通上,成效显著。

比如,“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了加速度,长三角高铁密度为全国4.2倍,营业里程超6600公里,比重占全国六分之一,在建高铁里程超3100公里。

又如,通过“一网通办”窗口,目前已有152个政务服务事项可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包括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

此外,长三角41个城市、2.26万余家医疗机构,已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居民“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各地优质的医疗资源。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硬联通”,让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人员流动更为便捷,2.3亿“长三角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四个统筹”的要求,其中特别提到“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也就是说,长三角要在持续加强“看得见”的硬件联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看不见”的制度衔接与协同。

长三角三省一市拥有35.8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未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肯定仍有广阔需求,要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能源资源、数字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长三角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的硬件基础。

相比之下,打通机制体制上的“断头路”,更是一体化取得新突破的关键。长三角区域内部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方式等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度、规则、标准、规范等方面的一体化更为繁杂、难度更大。但再难也要寻求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一体化意识”“一盘棋思想”,既是机制体制变革的核心,也是“统筹龙头带动和各展所长”的关键所在。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要进一步强化“四大功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别是充分发挥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功能区的作用,强化与苏浙皖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对长三角腹地、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能力。

苏浙皖也要在一体化中充分发挥各自在科技创新、实体产业、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空间腹地等方面的“独家优势”,因地制宜塑造细分领域核心功能。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壁垒,重塑体制机制,建立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区域共同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