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宁
在北外滩来福士的城市集市,闹猛喜剧团的表演让老老小小观众都说起了上海闲话;反映南翔小笼前世今生的滑稽戏《蒸蒸日上》,首演笑声不断。
上两个周末,连续三场新民晚报读者日活动热闹非凡,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钱程,以及来自上海沪剧院的一级演员吴争光、吉燕萍等演员,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和互动。那一口纯正的上海话,那婉转的“上海声音”,让观众和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许多观众都感慨:“上海话真好听啊!”
曾几何时,沪语和其他方言一样,日渐式微。在上海两会上,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声疾呼“救救沪语”,学校、幼儿园也推出了“沪语进课堂”等活动。在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沪语有了令人可喜的回归迹象。
在文化艺术领域,情景剧《老娘舅》在普及沪语方面曾发挥了巨大作用,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常演常新。今天,我们在舞台上听到的沪语已不仅仅限于滑稽戏、独脚戏和沪剧。宝山沪剧团去年初创排的上海方言话剧《雷雨》已连演30多场,观众以年轻人为主,最近还走进了华东师大。最近,上海话剧中心又在排演沪语版《长恨歌》,下月就将与观众见面,王琦瑶将用正宗的上海话讲述自己的爱与怨。在网络上,沪语视频十分火爆,沪语主播自带流量。所有这些,都是用不同形式传播沪语文化,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方言的魅力。
昨天晚上在太阳宫一家重庆火锅店,耳边灌进的都是上海话。其中有一桌客人大约40来岁的样子,带着五六岁的孩子,另一桌五六个人都是90后男生,他们全程用上海话交流。观察一下,身边的00后大学生,也有不少能说流利的沪语。
方言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重要标志之一,蕴藏着地域文化的精髓。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艺作品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传承、传播上海话,人人有责;用上海话讲好上海故事,本土艺术家更应全力以赴。
盼沪语“蒸蒸日上”,让城市文脉得到长长久久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