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杰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之论,振聋发聩,启迪人心,影响艺术史至今。它对泥古不化的艺术观是有力的否定。不过,任何观点的表达都存在局限性,也存在非主观误导的可能。此论也容易被误解为艺术要追随潮流,讨好庸众。
石涛之后300多年,人类历史澎湃向前,天翻地覆,艺术观念也有了空前拓展。站在今天,回望人类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艺术不是被动地“随时代”,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和艺术潮流是在呼应时代,引领时代,创造时代。
有时候,人往往会忽视或看轻自己身处时代的艺术,自己身边发生的艺术事件和熟悉的艺术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刘海粟美术馆联合推出的“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迄今举办第三届了。之前是杨正新和王劼音、张雷平与何曦,这次是张培成和丁设。这些艺术家正是近半个世纪里活跃在我们这座城市,颇具个性的艺术探索者、实验者、创造者。他们往往兼具“随时代”和“领时代”的特征。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大环境给了艺术家宽松祥和的空间,他们随应了这个时代机遇,同时他们也不负时代,以各具特色的艺术探索引领着艺术潮流,润物无声地滋养、拓展人们的精神世界。
且以本届展的张培成来说。他的画作总是洋溢着不老的校园青春气息。他很少宏大叙事,也没有老笔纷披的炫技。他永远像是朦胧诗和校园歌曲。要理解他的画,我们只有回到这位40后经历过的时代,才会明白回归理性,崇尚知识时代的到来,给他带来的深刻影响。校园,在他心里意味着的美好,或许是今天的学子们难以体会的。他带着这份青春美好,启动了一生的艺术之旅,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我还真没找到中国画史上有另一位像张培成这样年逾古稀依然画风青春浪漫的画家。这也可以说是时代奇迹。
另一位艺术家,70后的丁设。他身处的是一个更为宽松富足的时代,他的特点就是更为大胆自由地进行艺术探索、实验和创造。他不在意别人不理解他的抽象画,他只是全身心地真诚投入。他试图用中国古代草书的元素来创造出抽象艺术世界中与众不同的表达。从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中国古代草圣们的潇洒和才情,也感受到当今时代活泼泼的节奏和色彩。
同时,他还突破所谓画种的约束,不拘一格,“不择手段”地创作。仅仅在本次展览中,他的作品就涉及纸本绘画、布面丙烯绘画、综合材料绘画、亚克力数字版画、数码影像作品、霓虹灯管作品、手稿……甚至连他工作室所在建筑维修时脚手架铁丝,也被他收集起来做成了作品。
我无意去议论这两位艺术家造诣之高下,而是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上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不仅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也是他们赋予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