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宁
在今年的元旦档影片中,由董润年编导、大鹏主演的小成本电影《年会不能停!》如同一匹黑马,元旦当日逆袭成为票房冠军。作为一部不多见的职场喜剧电影,在辛辣嘲讽了职场的种种丑态后,最后以大团圆结局画上句号,让观众笑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心里不留遗憾地走出影院。然而,恰恰是这童话般的圆满结尾,“对冲”了影片强大的讽刺力量,使前半部对现实毫不留情的揭示,顿时失去了意义,拉低了作品艺术价值。不得不说,这恰恰成了本片的最大遗憾。
故事构架是一个典型的喜剧。主人公胡建林是机械厂的一名高级钳工,阴差阳错被调入集团总部,从工厂到大厂,从蓝领到白领,他因与集团环境格格不入而笑料百出,却像一面“职场照妖镜”照出了大企业的众生相。编导熟练运用了多种喜剧手法,以“调包”误会开头,人物与环境的巨大反差引发了一连串的喜剧效果,胡建林不断升职加薪的“奇遇”,则是借鉴了相声大师刘宝瑞的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财主的儿子是文盲,异想天开去参考科举,结果因为官场腐败,阴差阳错连升三级,做了大官。而在《年会不能停!》里,一个所谓的“关系户”在看似管理严格的现代化集团里竟也连连高升,也升了三级,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影片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很多来自真实职场的故事和场景,被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表现出来。996的上班常态、永远无法转正的外包员工、被领导抓着陪酒的女员工、有关系有背景的人即便什么也不会也能被捧上天……还有什么“对齐颗粒度”“打通底层逻辑”“形成闭环”等职场套话,“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关键的问题”“解决这件事情最关键的是知道怎么去解决”等领导艺术,都成为对职场生态的绝妙反讽,引发“打工人”的共情。故事是荒诞的,但细节却是真实的,甚至有网友表示“每一句台词说的就是我”。几位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长相普通的大鹏却富有喜剧天分,可以说“每一根眉毛都有戏”,演活了一个小人物职业生涯的几个不同阶段,为影片加分。
然而,这些犀利和深刻在影片的后半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剧情的魔幻和处理的简单。外表光鲜的大集团,内部却是千疮百孔:副总掉包产品、中饱私囊,中层买卖职位、贪污腐败,管理层为了“现金流”而大量裁员,随意关闭工厂导致数百工人失业……问题重重、矛盾尖锐,怎么办?影片后半部采用了一个理想主义的解决方式——这些问题在年会上被用视频播出,被胡建林、马杰用Rap唱了出来。而坐在台下的董事长,也就是是从标准件厂厂长打拼出来的企业创始人,是一个明白人,他调查了所有的事,最后一切水落石出,坏人受到惩处,好人则有好报,胡建林当了机械厂的副厂长。
然而,这不禁让人疑惑:有这么明白的董事长,怎么可能任由那些中高层的胡作非为?怎么可能接受裁员40%的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产生的土壤,不是可以简单铲除的,也并非一个“救世主”就能完成的。与前面“从赤裸裸的真实中再现生活”(别林斯基语)的辛辣讽刺相比,如此结局实在是虎头蛇尾。
喜剧片不好拍,讽刺喜剧片更不好拍,但优秀的讽刺喜剧片往往能达到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有人说,在黄建新的《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之后,针对职场的讽刺喜剧少之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年会不能停!》走出了可贵一步,其不断走高的票房和“打工人”的热捧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如何让观众看完影片不仅仅感到“爽”,而是从笑声中获得久久的回味和丰富的审美体验,进而引发思考,这才是对电影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