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
老年人需要额外
警惕房颤危害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电活动的快速、无序。房颤时,心房无法有效泵血,可能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流动至全身,引发严重并发症。房颤的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因为血栓可能堵塞脑部血管,导致脑梗死;其次,房颤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因为心房不能有效泵血,心脏负担加重,长期下来会导致心功能下降;此外,房颤还可能引发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缺血、心脏瓣膜病等。
因此,房颤是一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心律失常。对于房颤患者,应尽早接受专业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减轻其影响。
在房颤患者群体中,中老年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人群往往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使得房颤的治疗更加复杂和困难。此外,房颤的复发率高,且长期持续的房颤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社会对于房颤认知
不断深入的30年
回顾过去的30年,中国对于房颤这一疾病的认知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房颤的诊断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手段的普及,使得更多的房颤患者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治疗;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颤的知晓率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重视房颤的防治。
在此期间,中国居民房颤的发病与确诊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明显升高,高龄人群中的房颤患病率远高于年轻人群。这既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影响,也体现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
在治疗理念方面,中国对于房颤的认知正在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重视房颤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借助于新技术如射频消融的应用,房颤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房颤治疗方式的
探索与革新
近30年来,中国在房颤领域的治疗方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显著的变革。首先,治疗技术方面,中国房颤治疗领域经历了从药物治疗到手术治疗,再步入到微创介入治疗的转变。在早期,房颤患者主要依赖药物治疗,通过控制心律和抗凝药物来预防脑卒中。然而,药物治疗存在副作用大、长期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这使得医生和患者开始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这些年来手术治疗逐渐被引入到房颤治疗中,如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射频消融技术作为其中的代表,通过高能射频电流消除引起房颤的异常心肌组织,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近年来,射频消融技术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手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成为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推动了房颤治疗领域的进步。
我国在房颤患者管理模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建立房颤中心、开展远程监测等手段,实现了对房颤患者的全程管理和个体化治疗。
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房颤的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