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原来,马莱莱没那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办上帆
第11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4-04-01
创品牌 讲故事 拓平台

我们为什么要办上帆

滴水湖上帆影点点 本文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开风范阅千帆,风好正是扬帆时,昨天下午,2024上海帆船公开赛在滴水湖圆满落幕。从母亲河黄浦江到中国第二大人工湖滴水湖,专业的、业余的,国际的、本土的帆船好手们齐聚“上帆”,在明媚的春光里,享受乘风破浪的快感。

为什么要举办一场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帆船赛事?听赛事运营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揭秘“上帆”举办的台前幕后。

齐聚“三上”品牌

2021年,《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能否通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彰显苏州河、黄浦江的治理,展现上海城市的变迁?在上海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当年10月,上海赛艇公开赛应运而生。有了“上艇”的成功经验,“上帆”提上了议事日程。

经过长达1年半的策划和准备,首届上海帆船公开赛如约而至。从黄浦江的船队巡游,到滴水湖的百舸争流,首届“上帆”选用了1+1双水域的办赛模式。同赛艇相比,帆船训练对自然条件有着严苛的要求,其水深需到2米以上,水流流速小于0.5米/秒,风速应在2—13米/秒,综合考量上海市现有河流条件,滴水湖平均水深3.7米,水流流速小于0.5米/秒,风速4—7米/秒,非常适合帆船项目训练,因此,首届“上帆”的竞赛地点选择在了滴水湖。

至此,创办于1996年的上海马拉松,诞生于2021年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加上昨天落幕的首届上海帆船公开赛,上海着力打造的自主品牌赛事“三上”终于全员到齐,组成了具有矩阵效应的城市名片。

讲好上海故事

世锦赛冠军、亚运会冠军都来参加ILCA6级的比赛了,全国前15名的J80船队也都来到滴水湖了,首届“上帆”达到了国际化、高水平,两个组别的冠亚季军归属,到最后一刻才揭晓。夺得J80级冠军的上海骑浪帆船队船长Maxi Soh表示,能在家门口参加如此高规模赛事,并击败由多位国际知名水手领衔的船队以及国内最顶级的队伍,令他和队友感到非常激动。而奥运项目ILCA6级(公开组)的冠军,被广东队女将陈佳铭夺得,上海队尚姿彤获得第三,两人不仅战胜了前世锦赛冠军,更是从一众男选手中脱颖而出。在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主任刘小马看来,“上帆”的成功举办,将国际高手带到了上海,给了中国运动员宝贵的学习机会。

开幕式上,世界帆船联合会主席李全海特地前来观摩黄浦江巡游活动,对这场城市景观赛事赞不绝口。据朱骏炜介绍,本届赛事的组织运营完全按照世界帆联最高级别来办赛,同时和中国帆联的赛事积分打通。

为了更好地讲述上海乃至中国的“帆船故事”。赛前两天,主办方组织了外国选手参观了城隍庙、登上了上海中心,希望他们回去能传播“上帆”精神。世锦赛冠军、中国队前教练埃米特说:“我对赛事的组织工作感到非常满意,主办方真的很贴心。”

1+1+1>3

竞技体育的本身,是追逐更高更快更强。而如何将高水平赛事同普通老百姓拉近距离,主办方动足了脑筋。

赛前,一场以帆船为主题,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交响音乐会在临港演艺中心上演,“上帆之夜”交响音乐会邀请到国内知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钢琴家葛灏演奏,演唱家陈美玲、李再耀、力量之声组合与帆船运动员刘枘、徐欣怡联袂献唱,赵晓鸥担当指挥。

帆船是一项高雅运动,气质和交响乐相符合。通过跨界合作,让更多音乐爱好者了解帆船运动,也让运动员沉浸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中场,钢琴家葛灏带来了申花球迷歌曲《Once A Blue Forever Blue》,更将气氛推向高潮。帆船运动员与大海为伴,而申花球迷“一日为蓝、终身为蓝”的初心,与之相匹配。

“我们上海自主品牌未来发展的定位在哪里?”朱骏炜说,“希望通过体育赛事这个平台,能与更多领域结合,文化、旅游、消费等等。”

未来更有期待

首届“上帆”已圆满落幕,下一届“上帆”的策划,已提上议事日程。主办方希望,将“上帆”纳入世界帆联和中国帆联的赛事日历。其次,在项目上增设诺卡拉等奥运项目的级别。朱骏炜透露:“由于首届赛事与奥运资格赛时间冲突,很多顶尖高手无法来参赛,因此今年没能将奥运项目诺卡拉级纳入。明年没有奥运资格赛,我们争取设立这个项目,以吸引更多奥运选手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赛前的黄浦江巡游,收获了各界好评。未来,是否有可能在黄浦江上增设比赛日,大家充满了期待。

什么运动可以从事一辈子?帆船。从6岁到60岁,甚至70岁,只要你有一颗热爱海洋的心,你可以扬起风帆,让帆船陪伴到老。“上帆”的未来,无止境。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