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森
今年是一代文学泰斗巴金诞辰120周年,晚年的巴老曾和海派壶艺家许四海相识,他们以壶结谊,以茶叙艺。
1991年,巴老迎来了他88岁诞辰。有“江南壶怪”“海上壶痴”之称的许四海自然就想到了紫砂贺寿,以壶庆生。而且壶艺界有此传统,这也就是民谚所云:“壶中日月,紫瓯乾坤。”紫砂壶的款式多样、造型各异,历来有“方非一式,圆非一相”之说。许四海反复推敲,严谨构思后,最终决定采用曼生传器中古朴典雅的匏瓜式壶。匏瓜俗称“葫芦”,其造型丰满圆润,款式雍容典雅,器形生机盎然。陈曼生在匏瓜壶上的书铭是:“饮之吉,匏瓜无匹”,并可“注以丹泉,饮之永年”。以此寄寓着许四海对巴老的贺寿与祝福。
两把壶精心制好后,须请巴老亲笔题字,因此,许四海和太太一人揣着一个生坯壶盒来到了武康路113号巴老的家。巴老的亲切随和使人如沐春风,见许四海夫妇坐下后,笑着说:“我今天一要谢谢你对文学基金会的支持,二要谢谢你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我在杭州看电视时就认识了你。”
原来1991年1月,在一直关注着文学事业的巴老倡议下,上海成立了文学发展基金会,首届理事会由巴老担任会长。许四海悉知这个消息后,即慷慨地捐助1万元,那还是有“万元户”概念的时期,而且许四海表示将来他的事业发展了,他还会提供更多的支持。不久,浙江在杭州龙井梅家坞举办了国际茶文化节暨茶叶博物馆开馆仪式,许四海应邀出席,并接受了电视采访。而当时巴老正在西湖边疗养,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看到了许四海,第二天就请人去约许四海来聚一聚,可惜许四海已回上海。
从杭州的缘悭一面到以壶相约,可谓巴老与许四海是挺有缘分的。当许四海将两把生坯壶放在巴老面前的小圆桌上时,巴老一边用手轻轻地摩挲着光华潜蕴的壶面,一边称赞“做得好、做得好!”他见许四海已在壶面上画了大寿桃,谦虚地说:“我现在手总是抖,怕字是写不好的。”而后,巴老接过女儿李小林递来的水笔后,手也不抖了,即在壶面上写下了遒劲有力的“巴金”两字。这可是镌刻在中国文学史上光昭日月的名字。巴老放下笔后,意犹未尽而语重心长地对许四海说:“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真应该复兴啊!”
一个多月后已是盛夏,两把“巴金贺寿纪念壶”从窑炉中惊艳亮相而出,光彩照人,珠圆玉润。当许四海夫妇将壶送到巴老家中后,巴老仔细欣赏了他和许四海的合作成果,很是高兴。许四海介绍道:“这把壶是采用了西泠八家中文人壶的大家陈曼生的匏瓜式,器形饱满,壶铭吉祥。”巴老听后,颇有感慨地讲:“是的。这把壶的式样很高雅,我想任何艺术,不管是文人搞的还是民间艺人搞的,道理总是相通的。”
临别时,巴老请李小林从书橱中取出一本新版精装编号本的《随想录》赠给许四海以表谢意。巴老在书的扉页签上名后,慈祥的目光从眼镜片中透出,他对许四海缓缓地说道:“这里面记录了我的一点杂感随想,近年来身体不行,只好写点短的,现在连短的也写不动了。所以,搞艺术的人,真应该趁身体还行的时候多出点作品。”许四海向巴老深深地鞠躬后,双手郑重地接过了这本沉甸甸的时代巨作,似也接过了一位老人殷切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