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秋生
华夏大地,因石传奇;中国文化,与石结缘。无言的石头,诉说着许许多多动听的人物与故事。中华石文化源远流长。儒教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石为德也;道教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托石寄情也;佛教曰“片石孤峰窥色相”,因石悟禅也。正是:三教为一体,石中有精魂。一块灵性的石头,一段山水的浓缩。诗云:“叠叠高峰映碧流,烟岚水色石中收。人能悟得其中趣,确胜寻山万里游。”
“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我观赏苏州园林的太湖石独领风骚:壁立当空,挺拔峻峭者谓之“瘦”;四面玲珑,上下相通者谓之“漏”;轻盈飘逸,晶莹通澈者谓之“透”;纹理起伏,凹凸不平者谓之“皱”。我想这四个字,也象征着君子的人格:正直不阿、身心灵通、洁净自好、百折不挠。在我的“怀谷”书斋里,奇石俨然成为一道风景线,可以沾沾自喜也。
我特别喜欢那种“丑石”,这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审美原则,格调独推高雅,追求萧散简远、神韵自然之美。曾记得作家贾平凹的《丑石》故事,很像现代版的“和氏璧”。所谓“丑到极处”又“美到极处”,这种独特的眼光,正是强调以意造理、以理生韵的美学奇观。
如今雅石文化更上一层楼,收藏家仿“棋道”而设“石道”,依次列段:初段只是检石,属于趣味观;二段是秀石,属于美术观;三段是雅石,属于道德观;四段是心石,属于抽象观,为最高级。石道的级别随心灵感悟而提升,一块奇石如同一个生命,我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