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观赛:往事不似烟,如今云上见
第26版:中国人的奥运记忆 2021-08-02

观赛:往事不似烟,如今云上见

阿晖

1984年7月29日,中国女排出战洛杉矶奥运会。

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年代,群众观看女排比赛。

如今流行手机看奥运。

撰稿|阿 晖

利用5G通信大频率宽,更新的互联网技术,将使中国人的奥运观赛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因为疫情的缘故,命途多舛的东京奥运会成为第一次没有海外观众现场观看的奥运会,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陪伴我们度过这个激情夏日的重头大戏。无法亲临现场的我们怎么样才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奥运赛场的激烈和热情,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看奥运?

中国人关注奥运的历史,也已悄然走过许多个年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回忆。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人对于奥运的热情没有改变,但关注奥运的方式,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视频直播成了今夏观看奥运最安全、最舒适的打开方式。无论是在家的电视大屏还是路途中的手机小屏,都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观看手段。

黑白电视里“零的突破”

中国人观看奥运会的历史记忆,始于1984年的那个夏天,中国在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后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那一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转播奥运比赛。

虽然有了电视转播,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视才刚刚开始走入中国家庭。当时电视机的价格对一个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电视机,谁家里有一台12英寸甚至9英寸的黑白电视,每天都会吸引周围一大片邻居前来“围观”。至于彩电,基本都是日本原装进口,只有极少数有条件的家庭才拥有,属于稀罕物。

那年夏天,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正在全国热播,幸子的命运让很多人牵肠挂肚。然而从黑白电视里看到的奥运会,很快就成为中国人最关心的焦点。想要一睹奥运英雄,要忍受因室外天线信号不良而时不时出现的“雪花”,但即使连声音都听不清,人们也看得津津有味。

已经57岁的老倪回忆,当时他高考落榜,准备读复读班。那天他去校长家串门,被校长家里那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里播放的画面吸引住了,让他觉得非常新鲜。“就像我们学校开春季运动会,每个班穿戴整齐,列队从操场上走过。这电视上也是,一个个方阵从主席台前走过,中国队是一个大高个子举着五星红旗(后来知道是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王立彬)。王校长说,这是奥运会开幕式,是全世界人的运动会。”老倪回忆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队走过来了!”宋世雄那又尖又亮的嗓音,老倪当年觉得十分刺耳,现在却感到亲切,一想起来似乎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与他解说郎平、孙晋芳那一届老女排的比赛一样,有超强的感染力”。

“许海峰,566环,许海峰,566环,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勇夺冠军!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突破!”这个声音在许海峰夺冠的7月29日,可以说响遍了当年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随后,“世界体操王子”李宁,一人连夺自由体操、鞍马和吊环三枚金牌,实现了体操项目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曾国强,男子52公斤级举重冠军,实现了中国举重项目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江苏姑娘”栾菊杰,女子花剑个人冠军,实现了中国击剑项目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现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夺得女子跳台跳水冠军,实现了中国跳水项目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个接一个,“零的突破”成了当年的第一流行词汇!

那一台台“来之不易”的黑白电视,将中国人带入奥运会这个拥有无限魅力的体育盛会,虽然当时看不出中国运动员的衣服是什么颜色,也看不到五星红旗的那抹鲜红,但是许海峰为中国拿下的第一枚金牌、“体操王子”李宁的三个冠军、中国女排实现的“三连冠”却成为中国人奥运会记忆中最经典的时刻之一,这些画面也将中国观众的奥运热情点燃,接下来的每一届奥运会都成为夏天最不能错过的饕餮盛宴。

“从1984年这个暑假起,‘奥运会’三个字烙进了我的心里——我对第23届奥运会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一提起奥运会,就会想起‘美国洛杉矶’,就想起当年第一流行词汇‘零的突破’。”在许海峰“零的突破”的影响下,老倪经过努力,顺利地通过了1985年的高考,也实现了人生“零的突破”。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叫“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老倪至今还记得。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彩电的普及率大大提高,绝大多数家庭尤其是城镇家庭的黑白电视都被彩色电视所取代。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是大多数中国观众记忆中的第一届“彩色”奥运,当伏明霞最后一跳锁定冠军,当邓亚萍最后一拍击败对手,当五星红旗十六次冉冉升起,人们的血液也跟着那一片红色涌动不息……

主场“零距离”看奥运

电视作为中国人唯一的奥运观赛工具,延续了二十多年。进入21世纪,中国家庭电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液晶电视的销量逐步提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虽然销量不到总体的20%,但是销售额已经达到市场一半以上。伴随中国观众将近20年的CRT“大盒子”电视渐渐地离开市场,被消费者请出家门,大屏幕平板液晶电视成为客厅中最亮丽的“主角”。

2008年奥运会来到自家门口,成为中国观众奥运记忆里的又一个经典。央视动用65辆高清转播车,第一次实现了奥运会的高清转播,“买台高清电视看奥运”也成为当时商家促销的口号。通过高清的画面,开幕式的宏大场面、刘翔退赛时的痛苦与无奈、体操男团的夺金时刻都成为观众们清晰的记忆。CSM媒介研究当时发布的收视数据显示,中国共有8.42亿电视观众实时收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播,这是当时自国内有收视率调查以来的收视新纪录。李宁点燃奥运主火炬的那一刻,直播收视份额攀上90%,达到当晚最高点。

当然,能够亲临赛场为中国运动员加油助威,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首次在主场举办的奥运会,为大量中国观众创造了去现场“零距离”观赛的圆梦体验。

“90后”艾可和父亲从家乡库尔勒乘了56个小时的火车,跨越3000公里到北京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在鸟巢的观众席上,艾可只看到了空中29个“大脚印”最后走进鸟巢的那一个,当长达150米的“大脚印”落在头上时,艾可正和父亲置身于狂热的人海中,他们的周围有一大半是专程赶来看开幕式的外国游客,大家都在欢呼、赞叹、手舞足蹈,气氛之狂热甚至让艾可有些害怕。

那时候的艾可十一岁,不太能理解这一刻的重大意义。但足以花去父亲半个月的工资的两张开幕式门票,换来了足以铭记她一生的4个小时,是漆黑一片的观众席,是既惶恐又骄傲的心情,是震得胸口发颤的音效,是天上的大脚丫、场内的击鼓方阵、半空中的李宁漫步……

北京车主小李那年参加了4S店组织的“秦皇岛奥运观赛自驾之旅”活动,最令他心动的一环就是在秦皇岛奥体中心观看女足比赛。他回忆:“奥体中心门前人声鼎沸,我还未进入场馆就感受到了这里的热度。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大家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与众不同,或是带着夸张的配饰,或是身披本国战袍。总之,‘不能低调’是这里的主旋律。我们也在门口购买了小国旗和助威贴纸,重新披挂一番,就像运动员一样,充满激情地进场了。”

这是一场女足E组第三轮中国队对阿根廷队的比赛。虽然阿根廷女足水平不如男足,但其实力与中国女足队却不相上下。“赛场上拼得很凶!双方都用尽了全力,比赛一直僵持到第50分钟,中国队才利用任意球机会打破僵局,并最终以2-0击败阿根廷。中国队以2胜1平积7分的成绩获得小组头名,顺利晋级八强。我跟身边的人兴奋地拥抱在一起,大家久久不愿离去,不少人纷纷掏出相机争相留念”,至今,在北京奥运女足比赛现场所经历的那一幕幕精彩的瞬间,那一声声激情的呐喊,仍然在小李的脑海中回旋。

小雨对北京奥运的羽毛球赛记忆尤其深刻,当时正在北京上大学的他是个羽毛球迷,又与国手傅海峰是同乡,因此费了好大功夫才弄来一张羽毛球男双决赛的门票。那天,他得知家乡县城的广场上,有近千名群众一同在大屏幕前观赛,群情激昂,而他则在现场和每一名中国观众都满怀期盼,心情也随着每一个球的争夺而跌宕起伏。但是,那次蔡赟以及傅海峰组成的那对“风云组合”在领先一局的情况下,却输球只拿到了亚军,小雨在每个人的脸上看到的都是一腔热情无处爆发的失望表情。“风云组合”输球后,小雨的心情低落了很久,为这事碎碎念了好长时间。

网络让观赛变“参与”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除了家里的电视机,很多人的奥运观赛体验与互联网联系在了一起。从1996年亚特兰大开始,奥运会开始“触网”,2000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也有互联网的报道,但是比赛视频通过互联网传播,还属于首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转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列入奥运会的转播体系。北京奥运会也成为奥运史上首次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方式转播的奥运会。

在新媒体中,经过几届奥运会的历练,互联网对奥运的报道终于修成正果,而无线互联网则成为一匹最大的黑马,与传统互联网同被列为独立转播机构,体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观众通过互联网、手机观看比赛,阅读奥运手机报,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奥运,成为那届奥运会的重要标志,而这种特点也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首次参与奥运会报道的无线互联网凭借其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在奥运报道中异军突起:如空中网利用文图、音视频、直播间等对奥运进行多维度报道,在夺金点等重点新闻的报道中,达到和现场同步,前后不超3秒,使更多无法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人们及时了解奥运信息,充分体现了无线互联网的及时性。

当年的智能手机还不普及,很多手机厂商通过加装电视模块推出所谓“电视手机”,利用移动信号播放比赛视频。佳成还记得,中国男篮对阵西班牙的比赛时间正好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和同事一起,用一部山寨手机看了好一会,虽然信号不怎么样,画质也很“感人”,但是这种从未有过的独特体验,让他也去买了一部可以随时看电视的山寨机。

在北京奥运会上,移动终端——智能手机还是“王谢堂前燕”,门户网站也没有把移动互联网作为重点。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2012年伦敦奥运俨然成为移动互联网大战的演兵场,移动互联网因其内容丰富、选择多样逐渐成为观赛的另一主流方式,手机、电脑等多种终端也给了中国观众更多选择。

得益于社交网络的发展,运动员与观众也有了亲密的互动关系。在伦敦获得中国男子游泳历史上首枚奥运金牌后,孙杨在微博中写道:“我做到了,我成功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尽管发出时已近凌晨4点,但仍获得了178316次转发,205373条留言。

伦敦奥运会后的一项数据调查显示,那届奥运会期间,国内通过移动互联网渠道获取奥运资讯的用户达到了28.56%,超越了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获取奥运资讯的用户数量。业内人士指出,3G的发展、成熟,是推动移动互联网观赛方式转变的最关键因素。

到了上届里约奥运会,中国观众观看比赛、获取奥运会资讯的渠道,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通过微信、搜索引擎、视频网站关注奥运的指数逼近电视,社交新媒体成为年轻人关注奥运会的主要渠道。

4G技术的成熟运用和流量资费的下降,让手机“小屏”作为奥运报道窗口的生力军。当时网络直播正在国内兴起,央视将第五频道客户端“变身”奥运客户端,力图抢占手机小屏的“风口”,上百个记者、评论员、解说嘉宾的手机里都装有一个专业的手机直播工具“PGC”,在电视直播之外,他们可随时利用手机完成直播。

腾讯和阿里两大互联网巨头则向央视买下里约奥运新媒体版权。依靠自身的社交优势和大数据能力,腾讯以全民直播的方式全景式直播奥运会。阿里体育和优酷土豆则与签约的上百位奥运冠军在奥运会期间进行自媒体直播。

时光走到今年的东京奥运,新冠疫情虽然使得本届观众的线下科技体验感大打折扣,但是5G商业服务的出现也在革新赛事的观看方式,利用5G通信大频率宽、低延时、多连接的特性,观众可以在本届奥运帆船、游泳、高尔夫球赛事转播中,观看到12K分辨率的比赛情况。显然,更新的互联网技术,将使中国人的奥运观赛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