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青铜小分队盲盒。
下图:兵马俑考古盲盒。
下图:散落的宝物盲盒。
上图:河南博物院“放大招”,将考古场景“搬进”商场,准备上千件宝物盲盒等待市民“发掘”。
下图:川蜀小堆。
撰稿|杨维格
在历史底蕴的加持下,考古盲盒更多了一份自己动手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星堆遗址“上新”六座文化“祭祀坑”,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一时间,“三星堆”“考古”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话题#三星堆遗址连拆6个盲盒#也在当时登上微博热搜。
仔细一想,将“考古”比作拆盲盒着实恰如其分。在挖掘物未面世之前,考古工作者也和盲盒爱好者一样,对隐藏在泥土中的物品充满想象,“永远不知道会开出什么”。而挖掘、清洗、整理的过程也如拆盲盒一般,寓趣味性和成就感于一身。
于是,盲盒与文物就这样被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国内文旅产业遭遇重创,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却如火如荼。而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读懂年轻人的喜好是把握财富密码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各家博物馆纷纷致力于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重新赋予冰冷的文物更多烟火气,重新演绎尘封在展柜中的历史。
博物馆文创盲盒,就是最典型的那个。
“感受到考古学家的快乐”
一块黄白色的圆柱形泥土被迷你版“洛阳铲”一点点铲下去,“腰部”越来越细,显露出青灰色的边角痕迹。土块越来越小,青灰色物体逐渐显现出它朦胧的“面目”。终于,在被小刷子扫去浮土后,一个白玉舞人佩和一枚古钱币呈现在眼前。这是网友“令小也”在微博上传的一段开挖考古盲盒的视频内容,她把长达40多分钟的“挖掘”过程描述为一次“有点儿费力气但开心”的体验。
这位网友的“考古”成果白玉舞人佩,其原型是汉代玉佩的标准器,出土之后被河南博物院馆藏。在三星堆盲盒走红之前,这款河南博物院出品的“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在网上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根据豫博官方介绍,盲盒内的藏物设置成“传说”“史诗”“传承”三个等级——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被藏进土中,等待买家自己动手用迷你版的洛阳铲一点一点去挖掘藏在其中的惊喜。
“十二生肖兽首印章”“大将军虎符”“武则天金简”“杜岭方鼎”等各种“宝物”都有可能从该款“考古盲盒”里被挖到。运气实在差一点的,还可以收获一抔来自洛阳北邙充满千年古都文化气息的土壤。
这款考古盲盒有多火爆?自2020年12月推出后,5天线上销售额超50万元,紧急补货的600个盲盒也在35秒内被抢光。目前整体销量超过26万件,销售额达21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在线下每人限购3个,线上需要预订的情况下完成的销售额。不仅如此,考古盲盒的大火也直接带动了河南博物院其他文创产品的热销,让其文创成交额屡创新高。
类似的考古盲盒还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马俑考古盲盒”。这款盲盒同样由塑封土块、洛阳铲、毛刷,以及扬名中外的缩小版兵马俑组成。小小的一只拿在手上,仿佛能够触摸到厚重可亲的历史脉络,领略到金戈铁马的大秦雄风。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考古盲盒呈现的互动性沉浸式文化体验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近年来部分小说和影视剧也激发了大众对考古的好奇心,“再叠加盲盒概念带来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人们本身对考古盲盒这个新生‘物种’就呈现出极高的期待值”。而简化还原的挖掘过程,也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发现历史”的惊喜感、代入感和满足感。
手握袖珍版“考古神器”洛阳铲,小心翼翼地“勘探挖掘”,再用小毛刷拂去泥土,让“失传的宝物”面世……当一个文创产品拥有如此多“优点”,走红是再正常不过了。
文化底蕴让人上头
豫博考古盲盒如此成功,其他博物馆也没闲着。
近几年,故宫始终占据博物馆文创的C位,在文创领域数次掀起热潮,在盲盒的开发中,先后推出“猫祥瑞”与明清人物“宫廷宝贝”两个系列盲盒,引领博物馆文创盲盒热潮。
今年“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博物馆紧随其后,继懂巴适生活的祈福神官盲盒、会变脸喝茶的川蜀小堆盲盒、爱敲鼓打碟的青铜摇滚盲盒之后,在夏日炎炎之际还与时俱进地推出了“青铜纵目面具”冰淇凌盲盒,买到绿色铜味还是棕色土味可全凭运气。
三星堆博物馆宣传负责人林维告诉《新民周刊》,三星堆系列盲盒主要致力于把三星堆文物的神秘特色,与现代气息相结合,使文物更具生活色彩。
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青铜小分队盲盒,《国家宝藏》文创产品店推出的大唐仕女瑜伽系列盲盒,也都让文物通过娱乐化、社会化的营销方式被大众知悉,让文物“活起来”。
谈及设计初衷,“青铜小分队”盲盒的设计师倪敏锦告诉《新民周刊》,作为博物馆爱好者的他,每次参观博物馆时看青铜器时,都觉得那个时代的工匠非常可爱,很多作品都自带萌点。但青铜器放在展柜里很冷冰冰,一点都不“近人情”。“文物自身的严肃属性会让很多观众敬而远之。”他想让青铜器更有温度,想拉近文物与大众的距离。
起初,倪敏锦只是想做一个鸮,但边做边找资料,想做的东西就越来越多。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馆参观之后,要做一个系列的念头就始终萦绕在倪敏锦的脑海里。折腾了好几个月,各种草稿出了十几款,最终“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面世。
对现有的博物馆文创盲盒梳理后不难发现,目前博物馆推出的文创盲盒大概分为两类,一类以河南博物院“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为代表,是对考古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模拟的互动式盲盒;另一类则将文物的缩小版或衍生形象直接制作成为手办装在盒子之中,开封拆盒即可。前一种代表文创产品的进阶,后一种则更加接近于常规盲盒。
在倪敏锦看来,博物馆文创盲盒比起普通盲盒,它的生命周期更长,“潮玩盲盒具有很快的更新迭代属性,而博物馆文创盲盒因承载了文物自身所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因而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不管什么时候买回家,不管是送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很合适”。
在历史底蕴的加持下,考古盲盒更多了一份自己动手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文创线上运营负责人周骏向《新民周刊》介绍道:“兵马俑考古盲盒”的受众偏向于小朋友,让孩子们能在玩耍中学习知识的“考古盲盒”是家长最乐意投资的教育资源,“基本上去秦始皇陵兵马俑景点旅游的家长孩子们,都乐意带几套盲盒回家慢慢感受考古文化的魅力。博物院也很愿意用盲盒等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海内外游客了解秦人、秦地、秦文化”。
河南博物院的文创盲盒设计团队则更注重与顾客的互动,并不断从中汲取新潮玩法的灵感,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品牌运营主管刘维称之为“动态文创”,“顾客的反馈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有些顾客挖到了半块虎符,希望有更好的收藏价值,我们就设计了一个玩法:如果挖到两块可以拼起来的虎符,他就可以‘调兵遣将’,得到一个大将军印,体验‘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感觉”。
因为生命周期长,受众广,体验佳,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把玩盲盒本身。
有网友想要亲眼去看看珍贵文物,有网友为了解盲盒中“宝物”的信息积极查阅各种资料,以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还有网友更是在考古盲盒的推动下对考古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报考该专业学习。
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事实上,想要拉近大众和文物距离,远不止盲盒一种形式。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以来,有过多种模式。
最早的文创就是“贴牌”,把馆藏文物的图案直接用在某些日用品上,设计简单,价格便宜。但通过横向对比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可以发现在同类型的博物馆中同质化现象尤其明显,甚至会出现换汤不换药或者贴牌类型的文创产品。大部分的博物馆将其下的文创产品定位在旅游纪念品及工艺品上,类型多集中于书签、文具、购物袋、冰箱贴、钥匙扣、丝巾、挂饰和仿制品摆件等少数几种产品上。这样千篇一律的呆板产品逐渐无法打动消费者。
之后,很多文创进阶到了“跨界”,即跟品牌联名、把文物元素放进游戏等。比如,敦煌博物馆和李宁运动品牌联名推出的鞋子,王者荣耀游戏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联名推出的文创皮肤。
但这些产品的问题在于,好像只带走了文物的影子,很少能够带动消费者主动了解产品背后的文物故事和文化内涵,产品本身已经距离文物越来越远。
如今的博物馆文创盲盒,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两种类型的不足,不仅引进了一种新潮的玩法,且让文创产品真正地回归了文物本身。
当博物馆文创遇到盲盒,两者擦出了绚烂的火花。
“虽然考古盲盒与真正的考古工作相差较远,但它的传播能够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考古专业的兴趣;能够促进一部分人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周骏说,“历史是民族的根,这非常重要!”在他看来,博物馆文创盲盒在提高博物馆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对冷门文物的传播。
林维则认为,虽然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但由于其年代久远,谜题众多,所以三星堆文化是中国最神秘的文化之一。推出三星堆盲盒这种潮玩,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了解喜爱三星堆文化,让三星堆文化真正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增进大众的文化认同,坚定民族的文化自信。
“我们现有的100多款宝物大多是馆藏,它们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研究价值,我们想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应有的关注。年轻人内心本就有对中华文化的骄傲与认同,我相信,国风潮玩能成为开启这份骄傲与认同的钥匙。”刘维说,团队设计“考古盲盒”的初衷便是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中国古代文化。
对于喜爱盲盒的人群来说,可以在体验买盲盒的乐趣的同时,了解其中的文物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和美学教育;对于喜爱博物馆和文物的人群来说,他们可以了解到盲盒这个概念,拥有新鲜的购物体验。“这是一个双向破圈的文创产品,对双方都很有意义。”倪敏锦表示。
记者了解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现已开拓出海外市场,首批出口加拿大的考古盲盒共2000个左右,已于6月15日从郑州发出。带着文化底蕴的盲盒可以抚慰思乡的寂寥,又可以连通民族共有的情感,还可以让其他国家的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考古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